在綠色高能電池領域,天津力神電池書寫了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力神神話”。舉兩個例子就能說明神話之詞用之不虛:
首先,在1998年,力神電池還只是擺放在實驗室里的一個高科技成果樣品,而僅僅8年之后的今天,樣品已經成為了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5%的知名產品,排名世界鋰電池行業第七。
再有,2003年,力神電池的利潤還只有3000萬元人民幣,雖然數目已經不小,但2005年,這個數字改寫為1.81億元,兩年時間翻了兩番還要多!
不久前,記者來到坐落在天津華苑產業園區的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去探尋它走出的不平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新路。
產業化同樣也需自主創新
力神最初是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十八研究所的一項新技術成果,它在1998年以前,還只是擺放在實驗室里的一個高科技成果樣品。
像這樣的高新技術成果被“束之高閣”的例子在我國難以計數,而力神是如何沖破科技成果產業化這道坎,創造“8年占領國際市場5%、兩年利潤翻兩番”的產業化神話的呢?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興才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
1999年底,力神公司一期工程完工,生產的樣品挺好,到了2000年,市場有需求,公司提出了生產計劃,但公司用自動化的設備進行生產時,產品全部不合格。這對當時的力神公司幾乎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公司全體研發人員一起找問題、查原因。當時生產用的設備是從日本進口的,比當時在十八所實驗室的設備要好很多,為什么做出來的產品反而不如實驗室的樣品呢?最后,大家終于搞明白,原來實驗室做樣品的工藝與做大生產的工藝完全不一樣。就這樣,生產被迫停下來,進行技術攻關,按照樣品的要求,配合大生產的設備,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逐步進行工藝優化,確定大生產工藝。
秦興才對記者說,從那時候我就深深地領悟到,從實驗室的一個樣品到大生產線成熟的產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是自主創新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力神經歷的這一磨難,是“從科技成果向產業化邁進的最后一次陣痛”,挺過來了就是破繭而出后的振翅高飛
速度與規模缺一不可
當然,力神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產業發展大的政策環境。
1997年前后,我國要大力發展手機移動通信產業,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大舉進軍我國手機市場。為培育本土的配套企業尤其是高端產品配套企業,國家出臺政策支持有基礎的國內企業,開發移動通訊產品。鋰離子產業化項目1999年被列入國家“移動通訊專項工程”,力神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開始項目建設的。
在沖破了從技術成果向產業化轉化這道坎之后,力神將面對的就是市場最殘酷的優勝劣汰。
實際上,力神在我國鋰電行業起步并不算早,早在力神之前,南方有一些企業以手工作業模式生產。作為國有股份制高新技術企業,力神第一大股東、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總經理、力神公司董事長佟允上對記者說,速度與規模的追求對力神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成為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鋰電池生產企業。
首先必須要快,這個快是指產業化的速度要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關鍵要快,快才能有搶占市場的先機,誰搶到前面誰就是勝利。
2000年,力神用9個月的時間通過了大客戶的一項認證,可由于日本又出了更高容量電池,認證的電池一只也沒有訂貨。由此,力神認識到,給高新技術產品做配套不能跟跑,要同步跑,要領跑。以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才會有優勢,因為客戶不等,客戶本身也在搶占市場,配套跟不上,影響整機的發展,訂單自然要落入其他企業。在保證質量擴大品種的前提下,產業化能快則快,但快的標準是用戶的需要,機遇抓住就是財富。
其次,有了速度,接下來就是要上規模,實現大批量的生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實力去占領市場。
在力神年產量到1000萬只的時候,雖然摩托羅拉對力神電池進行了認證,但摩托羅拉一只電池都不要。道理很簡單,1000萬只的年產量,根本就不能滿足摩托羅拉一個月的電池配套需求;當力神年產量達到5000萬只的時候,摩托羅拉才開始嘗試用力神電池;直到去年,力神實現了1億只的年產量的時候,摩托羅拉才真正成為力神的大客戶。
2005年,力神克服了主要產品售價降低近20%等不利因素,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內手機企業持續低迷、大客戶認證更加苛刻的嚴峻外部環境下,力神頂住了壓力,實施了正確的競爭策略,在董事會的決策下,具備2億只產能的四期工程正式投產,全年生產電池近1億只,實現銷售收入11.4億元,創利潤1.81億元,超額完成了年度經營目標,實現了經營指標連續3年的倍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增長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繼去年以第10名的排位昂首挺進“2005福布斯中國潛力100榜”后,在最新發布的2006年評比中,又獲得了排名第8的榮譽,這也充分證實了力神的實力和發展后勁。
2006年,他們的經營目標是銷售收入18億元,凈利潤2.1億元。
為建設一個“基業長青”的高科技企業,力神在“國際化、質量型、技術型公司”的發展戰略指引下,已經制訂了“成為整體移動電源解決方案提供商,5年內躋身世界鋰電行業前三名”的奮斗目標。
追求創新永不止步
在力神采訪,還有一件事讓力神人驕傲不已,那就是它的管理團隊。
董事長佟允上對記者說,在力神的七名高管中,除了總裁秦興才來自十八所外,六名副總中,有三名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韓國,而另外三名是從跨國公司到力神工作,先進的經驗和理念為力神注入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動力。
據力神總裁秦興才介紹,力神公司經理以上的管理團隊,一半以上來自外資企業。以前國有企業的人才多往外企跑,在力神,這一現象被逆轉,大批來自外企的管理人員被吸引到國有控股達98.55%的力神公司。
力神的管理團隊在人員結構上,已經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也使公司產品在產業發展的前沿矢志創新。
力神成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創新,從產品研發到產業化生產再到管理的創新。秦總對記者說,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將是它的靈魂。
力神作為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鋰電池生產企業,從起步就有別于我國南方一些企業手工作業低起點模式,而是瞄準世界前十名的格局,引進世界一流自動化生產線,生產世界一流的電池。
目前力神總投資已經達到12億元,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優秀的技術研發團隊。投資規模大是因為力神項目定位在與世界一流電池生產企業比肩。力神的目標一開始就瞄準高端市場,定位于“以優質產品為整機廠家直接配套”。大客戶要求配套企業首先要有技術開發的能力和持續的技術進步能力;第二要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第三就是要有成本上的優勢,通過技術進步和不斷提升管理能力,使成本不斷下降。憑借先進的技術,穩定的質量,優良的信譽和快速的市場應變力,力神成為眾多世界知名的IT設備制造商的配套供應商,先后獲得了摩托羅拉、三星等認證證書,成為全國56個移動通信配套專項中第一家與跨國大公司實現合作的企業,還贏得了摩托羅拉“供應商之星”的稱號,目前已在北美、歐洲、韓國等地設立了銷售機構,建立起覆蓋全球的強大營銷網絡。
按照“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標準,為保證企業的持續增長力,力神著力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始終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工作,堅定地走自主研發的道路,真正做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
2003年,力神申請了4項專利,2004年專利增到15項,2005年是22項。力神電池一些研發項目,也是國家技術攻關項目。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力神必須依靠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是一個公司長期發展的后勁。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全面促進技術進步,每年都開發幾十項新產品,建立起多套高容量電化學體系,同時加強電池材料國產化的研究與開發。2005年建成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發中心和安全測試中心。繼2001年“方型鋰離子電池產業化項目”入選“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實現國產化配套后,2005年10月,力神再次以自主創新的“卷繞式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產業化項目”被國家發改委授予“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牌匾,體現了力神在代表新型蓄電池發展方向的聚合物電池研發方面的領先地位,也表明力神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實力得了國家的高度肯定。目前該項目已建設完成,十幾個品種已批量生產,力神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供應商。力神還先后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市企業技術中心,這些都為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供了保障。
近5年來的快速成長充分說明,力神選擇和堅持了一條正確的、健康的、科學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實質就是堅持了“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發展理念,不斷創新,超越自我。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