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上半年,本報自3114期起,連續4期關注了德州大學和其商業授權的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Phostech公司指控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高博)公司、威能(Valence)公司侵權的磷酸鐵鋰專利糾紛案。這一系列報道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如今,關于磷酸鐵鋰電池專利的話題再次牽動著電動車業界的神經,不過這次事件的主角換成了中國。
就在北美磷酸鐵鋰專利訴訟案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場磷酸鐵鋰電池專利保衛戰在中國打響。
為避免DVD專利池的悲劇重演,我國多家電池企業和科研機構正在積極行動,收集證據,以證明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和法國科研中心去年在華申請的磷酸鐵鋰包敷碳技術專利(現已獨家授權給加拿大Phostech公司)無效。不過,從目前情況看,中方想要獲勝,極為困難。
■ 外企成功在華申請 包敷碳技術專利
今年以來,我國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的論壇特別多。幾乎在每一個論壇上,都能看到加拿大Phostech公司代表的身影。
前不久,第四屆華南鋰電(國際)高層技術論壇在深圳召開。專程從加拿大趕來參加此次論壇的Phostech公司CEO萊斯?托斯頓滿面春風。在介紹了產品和技術后,托斯頓回答了現場聽眾關于專利的提問。他透露:“在美國,法庭打算休庭一段時間再繼續審理我們與A123等公司的磷酸鐵鋰電池專利糾紛案。去年 12月,歐洲專利局駁回了Phostech公司的磷酸鐵鋰電池專利申請。我們打算繼續申請專利,預計到2010年會獲批。另外,在日本我們也在積極申請專利。”
托斯頓談了Phostech公司在美、日、歐的專利申請情況,卻沒有談及中國,不知是否在有意回避。據記者了解,1999年,法國科研中心教授米歇爾?阿曼德發明了包敷碳技術,解決了磷酸鐵鋰材料導電性不佳的難題。隨后,由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和法國科研中心共同申請了這項技術專利。2008年,兩家機構在中國的專利申請獲得批準,其專利使用權現已獨家許可給加拿大Phostech公司。
在搶占了專利制高點之后,Phostech公司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目前,該公司已經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與此同時,其高層在華頻頻亮相,積極推銷該公司的磷酸鐵鋰電池和材料。
■ 兩大專利無法繞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告訴記者,在磷酸鐵鋰電池和材料領域,有兩大核心技術專利是無法繞行的,其中一個是包敷碳技術專利,另一個是碳熱還原技術專利。前者已經在華申請,加拿大Phostech公司擁有獨家使用權;后者歸美國威能公司所有,目前尚未到中國申請專利。但是,威能公司現已在蘇州成立了兩家公司 ―――威能科技有限公司、威泰能源有限公司,分別負責磷酸鐵鋰材料的生產和電池制作。為搶占中國市場,威能公司不排除會在專利上做文章。
陳立泉院士還向記者透露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原來,威能公司所擁有的碳熱還原技術專利,完全是他的學生―――董明的杰作。
2000年,董明從一家加拿大企業跳槽進入美國威能公司,擔任資深研究員。此前,他已經在法國國家研究中心波爾多凝聚態材料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并在美國攻讀了博士后。在威能公司工作期間,董明充分展示了中國人勤勞、聰明的特質,短短6年間,他幫助威能公司在世界各國申請了28個磷酸亞鐵鋰材料專利(董明是發明人,所有權歸威能公司)。
然而,世事難料,董明當時或許也沒想到,今天這些專利竟然成為中國電池企業進入磷酸鐵鋰電池領域的屏障。
“那時候,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磷酸鐵鋰材料配方和制備方法都寫了出來,并申請了專利。其中有些專利,威能公司當時已經有了相應技術,還有的正在研發當中,還有一些根本就沒有開始研究。這一系列專利非常嚴密,幾乎囊括了制造磷酸鐵鋰電池的方方面面,的確難以攻破。”談及往事,董明這樣對記者說。
■ 想讓專利無效,中方勝算不大
“在磷酸鐵鋰電池和材料上,中國絕對稱不上先進。有少數企業稱專利沒有問題,那是瞎說,這里面有很多復雜的問題有待解決。如果說,對于德州大學和A123 公司等機構之間的磷酸鐵鋰專利糾紛案,我們多少有些隔岸觀火的味道,那么,這一次隨著Phostech公司在華獲得包敷碳技術專利,以及威能等公司搶占中國市場步伐的加快,專利問題已經很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不容回避。”一位電池企業負責人說。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這些電池企業和有關科研機構才聯合起來,收集證據,期待能夠推倒跨國公司的專利壁壘。
國家知識產權局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專利法》第22條有明確規定,專利申請至少要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而且沒有其他實質性問題,才能被授權。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讓專利無效,應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提起無效請求,證明已經被授權的專利沒有新穎性、創造性或實用性。如果被駁回,則需要提起訴訟,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這位工作人員還說,最好的舉證方法是找出一篇或多篇此前已經公開的文獻,與專利的權利要求進行對比,如果重合,則可證明專利缺乏新穎性。企業人士透露,目前他們已經找到一篇公開文獻,但是論據不是特別充分。一旦提起訴訟,勝算并不大。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黃學杰說,此前,日本NTT公司支付美方3000萬元(折合人民幣)和解金,才解決了磷酸鐵鋰材料專利糾紛。臺灣很多企業也是花錢向Phostech等公司購買專利使用權。“如果到了最后,中國企業不得不和日本一樣,走上花錢買專利許可的道路,這對我國磷酸鐵鋰電池生產商將是一個噩耗,也是一種悲哀。” (本文來源:中國汽車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