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瘋狂一時的多晶硅行業還在遭受陣痛,而其光伏領域的“近親”――非晶硅已開始受到資本追捧。CCIN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上馬非晶硅項目的企業遍布了四川、成都、江蘇、河南、河北、內蒙古、山東、福建等多個省區,規劃的投資額已達數百億元。
非晶硅的異軍突起引起了業界的關注。非晶硅會成為與多晶硅試比高的下一個太陽能電池原料嗎?
較多晶硅有多項優勢
據了解,非晶硅和多晶硅是制造太陽能光伏板的兩類主要原料,也是光伏發電領域里的兩大主將。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簡稱非晶硅電池)的制造方法有電子回旋共振法、光化學氣相沉積法、直流輝光放電法等,采用上述方法可將甲硅烷氣體在玻璃、塑料或金屬箔等襯底上沉積成一層薄膜。非晶硅薄膜材料最重要的特點是具有較高的光吸收系數,也是它能夠成為太陽能電池的最主要因素。與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相比,非晶硅電池具有制備工藝簡單、原材料成本低等優勢。同時具備低溫大規模生產、抗幅射性、可任意彎曲、重量輕、堅固耐用等優點。
非晶硅電池其實并不是個新事物。早在1990年,美國一架裝有非晶硅電池的飛機就從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飛到東海岸北卡羅林那州的凱提堆克,飛行距離為400千米。但由于當時非晶硅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只有4%~6%,有關非晶硅應用的項目暫時被擱淺。
近幾年,隨著其光電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得到提高,非晶硅電池技術重新被重視起來。據了解,在美國,非晶硅電池的市場占有率正不斷提升,而多晶硅電池的市場占有率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非晶硅電池產量達到400兆瓦,2008年全球非晶硅電池產量達到892兆瓦,同比增長123%。而美國有關機構預測,非晶硅電池2015年的發電量將達到26吉瓦,太陽能電池發電量的一半以上將來自非晶硅電池。
與多晶硅相比,非晶硅的能耗和環保優勢明顯。多晶硅主流生產工藝改良西門子的副產物四氯化硅存在較為嚴重的環保問題,而非晶硅生產工藝污染較少。
福建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彭立斌介紹說:“非晶硅電池只需將氣體沉淀轉化成等離子附在玻璃上即可,生產過程最高溫度只需200℃,消耗電能少,無污染。”
除了能耗和環保問題外,成本也是非晶硅的一大優勢。非晶硅電池的厚度不到1微米,不足晶體硅電池厚度的1/100,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目前多晶硅光伏發電成本價高達每千瓦時1.2~1.3元。而據彭立斌介紹,目前非晶硅電池的生產成本只有多晶硅的1/3,成本優勢明顯。因此,有專家預測,未來非晶硅電池技術將成為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的主流。
生產企業紛紛“兩手抓”
據了解,非晶硅電池在國內其實也早已出現,但受到的關注不多。直到金融危機后,國內多晶硅企業遭遇市場沉重打擊,非晶硅才開始大規模乘“虛”而入。非晶硅電池以其不受原材料供應瓶頸、生產流程短、成本低廉等優勢顯露了后發優勢,那些當初曾欲在多晶硅行業大賺一把的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非晶硅電池領域。
去年12月2日,中國保綠能源有限公司與鄭州高新區管委會簽約,將在該區投資建設500兆瓦非晶硅電池生產項目,項目總投資為4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7.6億元,預計2010年8月建成年產100兆瓦非晶硅電池生產線;二期投資32.4億元,到2013年500兆瓦非晶硅電池的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
今年3月19日,成都旭雙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資12億元的非晶硅電池項目開工,將建設年產60兆瓦非晶硅電池及模組生產線并于年底投產,二期工程將擴建150兆瓦~200兆瓦生產線,預計投資40億元。“公司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考察,最終決定投向非晶硅電池。這是公司在全國布局的第一個點,接著還會在通遼、牡丹江建設工廠。非晶硅電池已成為公司重點打造的業務板塊。”有多年太陽能領域從業經驗的該公司制造部副部長程道振顯得頗有決心。
今年4月2日,內蒙古通遼市舉行非晶硅電池生產線項目簽約儀式。該項目由通遼市政府、河北東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泰軼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12.5億元。計劃建設2條1.1×1.4米板幅規格的非晶硅電池生產線,設計產能為年產2×30兆瓦非晶硅電池。
合肥陽光電源公司山東分公司總經理王克嶺透露:“多晶硅和非晶硅兩種電池各有優勢,生產企業一般是‘兩手抓’,但兩利相權取其重,以前當然都以多晶硅電池為主。不過現在,我們已把重點轉移到非晶硅電池上來了。”
從目前公布2010年項目建設規劃的地區來看,非晶硅電池生產線也已被列為不少地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如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今年23個建設項目中明確提到重點實施非晶硅電池生產線,在山東日照市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引進的12個高新項目中,投資近2億元的非晶硅電池項目也位列其中。
可惜仍舊沒有中國“心”
對于非晶硅的驟熱,不少專家也提出了忠告。3月17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光伏產業高峰論壇上,有專家表示,相比多晶硅電池,非晶硅電池組件雖然表面看成本較低,但從整個生產系統成本來計算,其優勢并不明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光伏專家王斯成表示,從技術成熟度來看,非晶硅電池與多晶硅電池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而轉化效率和使用壽命都不及多晶硅電池。即使非晶硅電池最大的成本優勢,在生產中也面臨著挑戰。原因是雖然非晶硅電池的原料成本低,但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同步產生的設備成本、運輸成本,其系統成本相比多晶硅電池并不具有明顯優勢。
據了解,生產非晶硅電池組件的設備要比生產多晶硅電池組件的設備成本高出四五倍,非晶硅電池片的轉化效率平均在10%左右,而多晶硅電池片的轉化效率平均在17%~20%。
北京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會光伏委員會主任王長貴說:“目前加強對非晶硅電池技術的研發是大趨勢,但現在就投建規模較大的非晶硅電池組件生產線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畢竟該技術長期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尚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他認為,非晶硅電池未來的確是具有前景的技術,但至少在最近一段時期還很難與多晶硅電池相競爭。
而長期關注新能源領域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首席代表羅??則認為,由于新能源技術發展極為迅速,非晶硅電池的技術前景雖然不錯,但由于技術尚不夠成熟,使用壽命和轉換效率偏低。非晶硅電池也只能是過渡產品,大規模產業化需謹慎。
專家建議,目前大量上馬的非晶硅企業應該避免重蹈多晶硅企業的覆轍。特別是與多晶硅一樣,中國企業在非晶硅電池的制造技術和設備方面并不擁有核心競爭力,這將是中國非晶硅企業的致命軟肋。
據了解,目前全球太陽能電池中,多晶硅電池生產量占據主要份額,技術也比較成熟。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多晶硅電池占總量的70%以上,而非晶硅電池只占約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