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比亞迪的信息太多了。那么有關它的“鐵電池”。去年很多人并不認為比亞迪已經獲得了絕對優勢。
那么,在今年比亞迪在電動車上突飛猛進。并且與巴菲特的投資讓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家中國公司,今年與戴姆勒公司的合作則讓汽車業界對比亞迪模式刮目相看。
今年3月1日第80屆日內瓦車展開幕當日,比亞迪與戴姆勒汽車集團達成意向,雙方擬合作成立一家研發公司,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比亞迪將負責電池和驅動技術,戴姆勒承擔整車開發。3個月后,戴姆勒公司宣布與比亞迪正式簽署合同,在中國成立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為中國市場開發電動汽車。合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為6億元人民幣,戴姆勒和比亞迪將以雙方共同創立及擁有的品牌,將新一代電動汽車推向市場。據稱,新公司計劃在2013年前開發出適應中國市場的純電動汽車。
對于中國汽車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十分新鮮的合作方式。不同于以往“市場換技術”的合資套路,比亞迪與戴姆勒將以各自的技術對等注入,新公司的產品也將結合戴姆勒在電動汽車結構和安全領域的專有技術,以及比亞迪的汽車電池和驅動技術。
然而對于王傳福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新模式。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比亞迪與戴姆勒的合作:戴姆勒承擔整車開發,并向比亞迪采購動力系統。這實際上就是比亞迪早就駕輕就熟的OEM模式。
在更早之前,比亞迪還曾與大眾汽車簽署備忘錄,內容同樣是兩家公司在開發混合動力及純電動車鋰電池等領域探討合作的可能。這個合作后來一直沒有下文,但據當時國內媒體的報道稱,大眾有意采購比亞迪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為自己的電動車產品配套。
那么,王傳福是如何“點鐵成金”的呢?
很多人已經熟悉比亞迪的創業之路:1995年2月,王傳福用借來的250萬元人民幣,在深圳注冊成立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領著20多人在舊車間里開始生產玩具用鎳鎘電池。很快,王傳福將業務擴展到手機電池,其后又進入手機代工。依靠成本和技術優勢,比亞迪在所涉足的每個新行業都能很快風聲水起,從對手那里搶下諾基亞等大客戶的訂單。作為后來者,比亞迪最擅長的,是模仿對手產品的同時繞開星羅棋布的防御專利。
進入汽車行業,比亞迪同樣依靠這一絕招。正如王傳福所說:“戴姆勒與比亞迪的合作,是世界上最老的汽車公司與最年輕的汽車公司之間的合作。”比亞迪進入這個行業只有7年時間,但已經在今年7月迎來100萬輛車下線,成為我國最快突破百萬產量的車廠。
另一方面,7年來比亞迪一直是中國“逆向開發”做得最徹底的企業,因此一直難以脫離“模仿”甚至“抄襲”的惡名,可以說在整車產品開發上,比亞迪仍然處于奇瑞、吉利幾年前的水平。更重要的,“逆向開發”難以形成自己的產品平臺,這個問題在初期不會表現出來,但是對于一家百萬規模的企業,未來的成本優勢恐怕難以維系。
可以說,OEM是比亞迪在汽車行業的出路之一,而且對于希望以電動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比亞迪來說,OEM也是一個成功可能性更高的選擇。
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結構更加簡單,未來更有可能向模塊化生產過渡——這就如同20多年前的PC行業,誰會成為最后的成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