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緊隨近年來在中國突飛猛進的光伏產業,光熱發電正在逐漸成為與之互補的太陽能發電另一種形式。專家認為,光熱發電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特色優勢明顯,發展速度和規模有望趕超光伏的水平,后來居上。
山東德州舉辦的中國太陽谷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上,憑借低耗能、自有技術、并網便捷等優勢,光熱發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與光伏產業原料須進口、生產技術要購買相比,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核心技術由國內企業掌控。
如今光熱發電所需的核心部件,如定日鏡、槽式鍍膜鋼管、槽式聚光器中國均可自行生產,且已經趕超國際水平。
據介紹,太陽能熱發電根據設備聚熱方式可分為碟式、塔式、槽式和菲涅爾式四種。博覽會上展出了有“太陽能長城”之稱的菲涅爾式高溫熱發電站,電站直接建在了一個廠房頂上,裝機容量2.5兆瓦,年發電量約450萬度,相當于7000個家庭的全年用量。
據介紹,相對于光伏發電由光直接到電的過程,太陽能光熱發電則是采用“光-熱-電”的原理。這種發電方式決定了光熱發電產生的是交流電,因此更容易并網。同時,光熱發電設備的生產受原材料價格影響小,產生污染少。
“我們的槽式太陽能中高溫設備已在新疆吐魯番地區投入使用,工程已有180千瓦裝置投入試運行,而且發電系統已經通過審批,可進入國家電網系統,因此可廣泛用于日常生活和生產用電。”參加博覽會的華園新能源工程公司總經理王曉嵐說。
目前,光熱發電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認可度還不夠高,但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協會有關專家表示,由于光熱發電的技術、原料均由自主研發,未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發展速度、規模方面有望后來居上,超過光伏。
專家同時指出,光伏和光熱都是太陽能發電的技術形式,國際上并沒有哪一種是主流之說。只是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資源條件和戰略需求進行側重發展,如德國、日本是光伏的主要市場,西班牙和美國等太陽能熱發電裝機比較多。
據測算,光熱發電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如千兆瓦級規模的光熱發電站,發電成本可降到每度電0.5元,而5兆瓦以下的電站光熱發電成本大約在每度電2元左右,因此太陽能熱發電適合于大規模發電。
由于近年來,能源價格飛漲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擔憂,都促使不少國家重新開始對太陽能熱發電寄予希望,刺激了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和資金投入。比如美國采取的激勵措施是,投資太陽能發電行業,聯邦政府將給予稅收優惠。
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國建成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5萬千瓦。到2020年,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達到20萬千瓦,與光伏相當。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說,中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太陽能應用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為對世界太陽能利用和設備制造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