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把新能源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后,很多企業便開始敏銳地轉向開發蓄電池技術,因為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最終都需要蓄電池來解決不能穩定供電、無法并入電網的問題。
數日前的2月1日,日立公司旗下的萬盛公司與宇部興產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宇部萬盛公司”正式開始運營,成為日本很多媒體財經報道的頭條新聞。一個出資額僅有1.5億日元(約合150萬美元)、不到100人的企業,卻將2015年的銷售額目標定在100億日元(約1億美元)。
鋰離子電池的制造與銷售是新公司的唯一業務。“萬盛公司有很長時間的生產磁帶的技術,宇部興產擅長生產電極間的膜狀產品,兩者結合起來后,生產出的電池將具有很好的耐熱性。”宇部萬盛公司發言人說。
蓄電池在充電和放電過程產生的高溫,一直是難以逾越的行業癥結,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蓄電池的充放電和蓄電能力都能有很大提高。正因為如此,一個投資額僅有1億多日元的企業,剛一成立就受到了日本媒體的注目。
本刊記者還曾專門去大阪附近專事電能儲能技術的三洋電機電池工廠參觀。公司送給記者兩節很普通的7號電池,并介紹說,“這種電池充電后放電很少,在未使用狀態下,三年之后至少還能保有75%的電力。”
工廠的屋頂、自行車存車庫的棚頂都安裝了太陽能電池,白天產生的電儲存在電池中,到了陰天和黑夜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電池中的電力。不過這家企業想得更遠:將白天產生的電力儲存在蓄電池中,可以穩定地向電網提供電力,這樣不論是太陽能還是風力發電,經過蓄電池聯網后,就不再有時高時低的問題。
在追求更高的電池蓄電能力上,日本企業已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2010年11月,松下公司制造的身高1.7米的機器人“愛寶盧塔”,懷揣12節5號電池,走完了從東京到京都的500公里行程。它使用的是可以反復充電1600次的鎳氫電池,一天充電一次,用22天的時間走完500公里,“途中幾次遇到故障,走走停停,但最后還是勝利走完了全程。”機器人開發者高橋智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