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上旬,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工信部聯合召開的全國“手機用電池產品質量分析會”公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手機用電池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在抽查的76批次產品中有8批次不合格,抽樣合格率89.47%。其中廣東為手機用電池質量重災區,不合格產品占了7批次。
據了解,目前,我國手機用戶有7.4億多,而且很多用戶不止擁有一部手機,有人說:“手機已經成為吃、穿之外最重要的消費品。”然而,因手機質量問題尤其是手機電池質量問題而引起的消費事故卻時有發生。
質量投訴每年都不少
最近有媒體報道,2010年6月,甘肅一位名叫肖金鵬的工人在工廠作業時,因裝在胸前衣兜的手機突然爆炸而死亡。經查,肖金鵬是由于手機電池在高溫下發生爆炸,被炸斷肋骨刺破心臟身亡的。
根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手機用電池的合格率是83.8%,更早的1999年首次手機用電池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僅為74.1%。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表示,這只是反映了制造領域正規企業的水平,并不代表流通領域的總體水平,在每年的“3·15”活動中,手機投訴量都是最大的,平均達13%,其中一部分就包括手機用電池。國內手機檢測權威機構、信產部電信研究院泰爾實驗室表示,假冒偽劣電池出現危險的概率幾乎是真品電池的100至1000倍。如果以手機用戶7.4億的基數來計算的話,每年不合格的手機用電池數量巨大,那也就是說,它們隱藏的事故隱患也是巨大的。
假冒偽劣電池危害大
假冒偽劣電池尤其是假冒名牌電池的問題已成為潛伏在消費者身邊的一個不定時炸彈。真品電池和假冒電池的差別也遠不止一般消費者認識的電量、壽命等使用上的差異,不容忽視的是其安全性和環保性的差別。
據悉,假冒偽劣電池通常采用劣質材料,比如,大多數偽劣電池的關鍵性原料——電解質溶液的質量不過關。由此而產生的質量問題,不僅會造成用戶在使用時出現待機時間嚴重不足、開機后黑屏、低溫或高溫下手機“罷工”等狀況,更為嚴重的是可能引發重大的安全事故。某著名手機企業的一位工程師表示,大部分假冒電池在電路設計上偷工減料,這樣就使原本十分復雜的電路簡化為只有兩三個元器件,就連關鍵性的設計——泄壓閥和IC安全保護電路也被省略掉了。如果沒有了這兩項保護,電池會在過度充放電情況下造成安全閥破裂,直接引發電池起火甚至爆炸。
此外,假冒偽劣電池還會對機主的人身安全和環境等產生重大危害。
對此,中國泰爾實驗室提醒消費者,禁止在以下四種情況下使用電池:一是發現電池充電后使用時間嚴重不足;二是充不上電;三是使用中電池過熱;四是出現外型鼓脹破裂等現象。
呼吁通用標準快出臺
網上曾有帖子稱“人是拴在手機上的一條狗”,由此可見手機對現代人是多么重要。但在近年來針對手機和手機電池的幾次抽查中,質量亮起了紅燈,由質量問題而引發的安全事故也時常見諸報端。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手機用電池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生產缺乏標準化,產品檢驗方面部分廠家忽視產品質量監控環節;雜牌企業與品牌企業并存,流通領域夸大產品性能,假冒名牌電池充斥市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沒有制定強制性標準,未列入3C強制性認證等。
為什么手機用電池的質量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呢?一位手機用電池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水貨和山寨機的泛濫,以及手機規格標準的不統一是導致手機用電池常抽檢常不合格的罪魁禍首。從根本上解決手機用電池的質量問題,還需制定出臺電池產品強制通用標準。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手機電池涉及到關鍵零部件,其統一標準的推出將會給各個企業的新產品研發和創新上造成一定沖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統一標準的出臺還將會加速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與融合,推動我國企業在手機產品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上的進步。
因此,快速出臺電池產品強制通用標準,實施強制認證或生產許可證制度,避免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才是切實提高手機用電池質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抽查一批企業,整頓一個行業的目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