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時間,從一個家庭作坊魔法般演變成一家百億企業,從小打小鬧到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從默默無聞到進入香港資本市場……
這就是天能集團的奇跡。今年1至7月,在宏觀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大背景下,天能集團銷售收入已逼近130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2%。
是什么使天能集團實現持續、穩定、快速地做大做強?天能集團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帶著諸多疑問,記者日前來到天能集團開始了“探秘之旅”。
創新:
從“哭泣曲線”走向“微笑曲線”
走進天能鋰電事業部5號廠房的化檢車間,分成兩列的20多個化成柜依次排開,每個化成柜上裝滿了一個個綠色的小圓柱狀鋰電池。“這個車間主要是為鋰電池充電和分組,現在生產的是18650型鋰電池。”生產部經理張其兵介紹說,整個鋰電池生產要經過制片、裝配、化成、PACK4個車間,工序很多。公司平均每月可生產電動自行車鋰電池超過1萬組,其中每組又包含了65個鋰電池組件。
鋰電池是傳統鉛酸動力電池的升級換代產品,天能集團2008年即研制出鋰離子動力電池,去年初,成功將該技術應用于電動自行車。如今,鋰電池正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為什么隔了幾年之后才批量生產鋰電池?技術總監陳清元解釋說,公司對技術創新一直堅持“儲備一代、開發一代、生產一代”的理念,一種新技術、新產品,從研發到量產,往往要經過好幾年時間,這樣既保證新產品迎合市場需求,又保證了企業的技術領先性。
過去,天能集團以制造為主,近年來,公司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深入研發領域。公司每年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超過銷售收入的3%,這意味著每年技術研發投入就達數億元。
在天能集團,僅技術和研發人員就有400多人,這些科研技術力量涉及產品開發、工藝革新、基礎研究、工裝模具研究等各個領域。公司還建立了省級研究院、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司累計獲得的專利達400多項。
稀土硅膠電池是傳統鉛酸動力電池的另一種升級換代產品,不僅使用壽命更長,而且更環保、附加值更高。幾年前,公司就將該產品列入儲備項目,并累計投入近2000萬元進行研發, 2010年產品定型后,其技術一舉領跑全國同行。直至今年初,該產品才開始投入量產。
此外,鉛酸超級電池即將批量生產;電動汽車高端電池已初步研制完成,即將推出樣品;新型合金電池去年立項后,目前正在研究和試制,預計不久可進入樣品測試。
公司董事長張天任介紹說,天能集團一直堅持“產品新型化”策略,通過產品和技術革新,加快對傳統鉛酸動力電池的升級換代。目前,公司正在研制的升級換代產品,包括稀土硅膠電池、超級電池、卷繞式電池、燃料式電池等。計劃未來3年內,將技術研發力量增強到超過1000人。
正是持之以恒的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企業從“哭泣曲線”走向“微笑曲線”。
戰略:從“虛線”走向“實線”
眼下,天能集團新投資建設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動力能源子項目一期工程已投入試生產。記者在生產車間內看到,日本動力儲能用密封鉛蓄電池密閉式生產線正在高度自動化運行,一只只動力儲能電池源源不斷地流出生產線,被裝箱、裝車、發貨……
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總投資達6億余元,包括動力能源、再生鉛兩個子項目,其中已投產的動力能源一期工程可年產1500萬只動力儲能電池、1500萬套內化成極板。
就在這個月,具有同樣產能的動力能源二期工程也將動工;再生鉛子項目也已進入試生產。整個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將新增銷售收入65億元。“按照公司的戰略規劃,‘十二五’期間,天能集團將實現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目標。”張天任說。
如果說戰略還是企業發展的“虛線”,那么一系列投資擴產動作,正一步步將其描繪成“實線”。這正是天能集團的第二大“線型變革”。
500億元,該如何變實?打造三大產業平臺、七大生產基地,正是500億元從理想變成現實的基礎。
目前,天能集團正在加快建設電動自行車電池、新型電池、廢舊電池回收利用三大平臺,其中電動自行車電池平臺正在擴大產能,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風能和太陽能儲能電池、鋰電池等新型電池正在崛起,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即將試產。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銷售收入已近6億元,占據了國內市場份額的60%。
不僅如此,天能集團在浙江、河南、安徽、江蘇4省建立了七大生產基地,近兩年來,公司在長興吳山、江蘇、河南投資實施新項目,今年公司還全資收購和控股了長興本地兩家蓄電池生產企業。
據介紹,預計到2013年底,天能集團目前在建項目全部達產,將超過500億元的產能規模,其中長興占比約40%,江蘇、河南各100億元,此外還有安徽蕪湖基地等。“企業發展戰略需要落到實處,技術創新需要生產硬件條件,投資擴大產能正是天能集團做大做強的落腳點。”張天任說。
管理:從“弧線”走向“直線”
走進天能集團總部辦公大樓,一個全新的展示廳剛剛裝修完畢,展廳中從電池的發展史、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到長興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背景和戰略,再到天能集團的發展歷程、企業經營理念等一應俱全。
樓上,公司骨干正在接受臺灣建峰企管集團的培訓,授課內容為“打造優秀的管理團隊”,培訓涉及技術人員、生產主管等……
這兩件似乎并不相關的事,在張天任眼中卻是密不可分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技術創新、人力資源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戰略制訂的基礎。”張天任說。
從創立之初的年終總結表彰,到如今提煉出企業的價值觀體系,天能集團之所以能做大做強,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司一直力求將企業文化貫穿到管理運營過程中的每個環節。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發展如同“弧線”,其作用潛移默化;而管理,對于企業發展如同“直線”,其直接推動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全方位的提升。
天能集團將企業愿景定位于“全球領先的綠色能源供應商”。技術創新,使天能集團一步步走向“綠色”和技術領先,而管理的提升使公司的軟實力不斷向全球領先邁進。
公司自2010年開始,即與臺灣建峰企管集團開始戰略合作,將CWQM(全公司品質管理)、精細化管理、 PDCA循環(戴明環,即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施過程)、績效考評等一系列先進管理理念,全面導入天能集團。
在天能集團,每名員工都處于績效考評體系中。以技術研發部門為例,公司技術人員每人每周都要列出工作計劃、具體承擔任務、重要項目執行進展等,每人每周公開評分,并計入年終綜合評分。而年終綜合評分又與年終獎金、下一年度工作定位等掛鉤。“公司所有中層骨干,都是通過績效考評勝出。”公司一名管理人員說,這使得每名員工都能看到自己的發展前景,從而在工作中主動積極、遠離懈怠。
正是因為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公司產品綜合合格率始終高于同行;就在幾天前,公司再次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位列第302位,比上年度提升了53位;公司還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 6S現場管理審核等;此外,對于品牌管理,天能集團推出了“天能”、“匯源”和“名能”系列品牌產品;就連廠區的路燈,都遵循“綠色”理念采用了風能和太陽能互補的儲能電池。
“企業要實現持續、穩定、快速地做大做強,需要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和管理運營的直接推動,只有不斷提升企業‘軟實力’,天能集團才能一步步向‘現代化、國際化’企業的目標邁進。”張天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