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中國太陽能企業可以從大陸境外采購光伏電池再組裝成組件銷往歐洲市場,歐洲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雙反”調查的影響一直備受質疑。太陽能光伏電池制造商一直認為,如果歐洲針對中國制造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勢必將對歐洲組件的供應及價格造成影響。此外,這還意味著歐洲終端安裝市場也將受到牽連。因此,太陽能企業認為,歐洲政府針對中國制造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歐洲對中國制造的太陽能硅片、電池及組件啟動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因此,這三個類型的產品均有可能被征收懲罰性關稅。
不過,太陽能制造商認為,由于中國制造的太陽能硅片出貨量占到全球市場的90%,倘若歐洲對硅片征收高額關稅,歐洲勢必將面臨太陽能硅片短缺。因此,歐洲很可能將效仿美國做法僅對太陽能光伏電池征收懲罰性關稅。
自2011年始,產能過剩令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飽受挫折。由于生產成本相對高昂,絕大多數歐洲太陽能制造商步履維艱,甚至申請破產。因此,如果太陽能光伏電池被征收關稅,歐洲市場受到的沖擊最低。歐洲太陽能組件企業可以將太陽能電池的訂單轉移至其它地區,其實中國太陽能光伏組件企業也會如此。
如果歐洲針對中國制造的光伏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那么歐洲市場太陽能組件很可能將會短缺,終端市場的價格亦會上揚,因為中國光伏組件出貨量高,并且成本最低。
臺灣地區太陽能供應鏈主要生產電池,也受到歐洲針對中國大陸太陽能啟動“雙反”調查的負面影響。基于初步調查結果的預期值,中國太陽能制造商一直在歐洲市場傾銷產品,價格大幅下挫,臺灣同行受到波及。2012年第三季度,太陽能產品的價格迅速下跌,造成諸多臺灣企業降低產能利用率。
然而,如果歐洲最終決定針對中國制造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征收高額關稅,從長遠的角度而言,臺灣企業很可能會從與中歐下游太陽能企業的合作中獲益。
此外,歐洲針對中國太陽能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僅將有利于臺灣企業,還會對一直渴望進入市場的韓國企業帶來有利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