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經濟風云,全球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科技的新突破,進而推動產業革命,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專家認為,2008年以來的這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同樣會催生一批新興產業異軍突起,而這次技術革命將會是新能源產業的革命,他們堅信包括風能、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將是帶動經濟走出危機的火車頭。
今年,一些國家紛紛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伊始就把開發新能源作為投資的重點,計劃投資1500億美元用于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歐盟也宣布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英國政府公布了《低碳轉型發展規劃》……各國的“綠色新政”似乎已經讓人們嗅到了新能源產業革命的氣息。
就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啟動新能源革命的按鈕之時,我國也加速了新能源革命的進程。今年,我國新能源頻吹政策暖風:2月中旬,財政部等4部委聯合為北京等13個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的城市授牌;2月下旬,國家出臺了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只節能燈的財政補貼政策;今年一季度,“太陽能屋頂”計劃出爐,財政將對三類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進行補貼;近日,財政部又出臺十大措施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包括大力支持風電規模化發展,啟動大型風電基地開發建設,實施“金太陽”工程等。備受關注的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也將很快出臺。
不久前,國務院召開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新能源產業是其中被著重討論的一個新興產業。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將新能源產業提升至戰略產業地位。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明顯提升,大功率發電和輸變電、新能源汽車、硅材料提純等重點關鍵技術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效照明產品以及風電機組、光伏電池等已經形成較大規模。
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和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國內市場規模較小,生產成本較高。那么,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是什么?能源傳輸網絡如何才能實現“一網多道”?如何推動城市啟動綠色建筑計劃?本報推出專題報道,就上述話題采訪了業界部分專家和企業的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