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對光伏電站的優惠力度非常大,免地價,免土地使用費,免新增項目建設費。聽說青海馬上也要出臺很優惠的政策了。”日前,一位光伏業界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各地針對光伏的優惠政策正相繼出臺。
在國家發改委大幅修改《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但具體規劃遲遲未出臺之際,地方政府已經先于國家推出傾斜力度極大的優惠政策。在眾多優惠政策背后,是地方政府搶先布點的雄心。
6月26日,寧夏轟轟烈烈地舉行了11個大型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集中開工的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全國一次性開工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而據記者了解,這些并網發電項目仍未得到國家發改委對其上網電價的批準。
“雖然發改委還沒有批這些并網電站的電價,但寧夏市政府已經口頭承諾,可以做到1.29元。如果國家發改委批不下來,寧夏會給項目補差價。”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在近兩個月,寧夏已經簽約眾多光伏電站的中長期項目。從當期建設來講,寧夏政府打包了與寧夏發電集團、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等8家企業的11個項目,上報國家發改委,這11個項目共150兆瓦,相當于15個敦煌招標的項目。
更為關鍵的是,這150兆瓦項目報到國家發改委的上網電價為1.29元。“按照慣例,寧夏的日照比敦煌差一些,這個價格是依照敦煌1.09元的價格與寧夏的日照條件算出來的,問題應該不大。”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而相比1.29元的上網電價,免地價、免土地使用費、免新增項目建設費等一系列優惠的招商政策更能顯示出寧夏在太陽能領域的決心。
“寧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趙小平曾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和能源局任職,對新能源非常了解,也非常支持。他到寧夏上任后,很快就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新能源扶持政策,對各類企業投資的吸引力非常大。”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其實,不僅僅是寧夏具有對光伏的熱情,其他地區同樣有著激進的政策。
日前,青海省出臺《青海省太陽能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規劃(2009年~2015年)》,在光伏方面雄心勃勃:到2015年,培育出3~4家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多晶硅實現產能3萬噸、單晶硅實現產能2.2萬噸,到2015年年底,累計投資約614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860億元。
在這份規劃中,青海在產業鏈上的布局明顯,特別是晶硅材料的生產。比如規劃中的亞洲硅業和黃河水電多晶硅二三期項目,青海華硅等企業的單晶硅二期硅錠及切片項目等。
而光伏大省江蘇在支持地方光伏企業方面不遺余力。6月19日,江蘇省發改委發布《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2011年,全省電池及組件生產能力達10000兆瓦左右,光伏產業總產值達3500億元。而其對企業的具體扶持更讓人關注:通過三年努力,使無錫尚德成為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國際化企業,使南京中電、常州天合、蘇州阿特斯、南通林洋、常州億晶等10多家企業成為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在國內有競爭優勢的骨干企業。
詳細的規劃之中,是地方的良苦用心。
救市與造勢并行
“國內大型光伏并網電站項目的紛紛上馬,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光伏補貼政策對國內光伏市場的帶動已見成效。國內極有可能將出現如同風電發展初期的‘圈地運動’,從而對整個國內市場光伏產業的啟動、光伏行業的復蘇起到極強的推動作用。”賽迪顧問分析師王勇說。
在分析人士看來,地方政府比國家發改委更為積極可以理解。“地方希望除了幫助已開發項目做大外,還希望形成良好的產業氛圍,吸引更多投資,扶持更多本地企業做大,成為本地支柱產業。”一位國家發改委人士說。
“前兩年是光伏生產投資過熱,地方政府盲目地上光伏產業基地。有一段時間非常可怕,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個光伏基地誕生,在內蒙、河北等省,一個縣、一個旗也要做基地。”前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也因此停止了對基地的審批。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蔓延,國外光伏太陽能市場瞬間受到極大的影響,導致多晶硅原材料大幅下跌,海外訂單急劇下滑、延后或取消,國內眾多光伏原材料、組件生產廠受到嚴重打擊,2009年年初,一大批企業因為市場萎縮而不得不倒閉。“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方政府不僅需要規劃未來的產業架構,也需要想方設法來救這些企業。”該人士表示。
以江蘇為例,江蘇省已有290多家太陽能及配套企業,但這些企業目前的開工率都不高。國內一些著名的組件廠商大多聚集在江蘇,如無錫尚德、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江蘇新能源、南通強生、中環工程、蘇州阿特斯、南京中電等知名大廠。據記者了解,目前敦煌項目70%以上的供應商都是江蘇企業。但由于外部環境變壞,這些企業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都非常悲觀。
記者也注意到,在敦煌招標出現0.69元低價之后,江蘇省新能源協會就單支電池板一直到處游說,希望政府給企業留出合理的利潤空間,保證企業良性發展。“以前這些企業都是賺國際市場的錢,電池板價格賣得很高。如果按照敦煌的0.69元的最低報價,就意味著單支電池板只能賣到10元左右,除了影響他們實際的銷售和利潤外,更為關鍵的是,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后,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股價,以及在國際市場上議價的能力。”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江蘇省相關企業與協會在定價過程中表現得相當積極,一直強調要為企業留存合理利潤的原因。
巧合的是,在國家發改委正式宣布敦煌項目最后以1.09元中標前幾天,江蘇省發改委發布的《意見》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扶持政策:規定2009年,江蘇省地面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為2.15元。這個2.15元,顯示的是江蘇省對地方企業的明確支持。
寧夏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據記者了解,目前寧夏已經形成了從硅材料到電池板再到光伏電站的一條完整產業鏈,未來還有規模更大的硅材料廠投入建設。而快速建電站的意義在于,將可以把整個產業帶動、盤活。有分析人士提醒記者注意,在寧夏發改委報到國家發改委的150兆瓦綜合項目中,其中寧夏發電集團一家就占了60兆瓦,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保護當地企業的意圖。
“寧夏建了大量的多晶硅基地,如果終端(發電)做不起來,這些廠商很可能會倒掉。從未來趨勢看,各地都是這樣,只有控制終端(發電端),才能救活大量組件廠。”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各地方政府大張旗鼓地為光伏產業規劃雄偉的未來,一方面是造勢,一方面是救市。
“地方政府的動作比國家發改委更快,力度也更大。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升級為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較量。未來,企業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的扶持政策和真正的市場拉動能力。”該業內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