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江寧區的一些市民發現,這里的南灣營路上亮起的路燈有點與眾不同,這些路燈個個頭頂一個方形的“大帽子”,煞是有趣。事實上,這是該區推出的首條太陽能LED路燈示范路。
太陽能路燈作為光伏發電主要產品之一,正在江蘇省各市逐步推廣。一切跡象都在表明,光伏產業大省的江蘇正努力向應用大省轉變,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江蘇光伏企業為外國環保事業做小工的局面一時還難改變。
產業回暖,更多是季節因素
作為占全國光伏產業份額最大的江蘇似乎已經感受到市場的暖意。“大廠生產線已經開始滿負荷運轉,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擴產。”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對記者說。
“我們公司從6月份開始,電池片需求量小幅回升,二季度相比一季度出貨量增長了73.6%,高出了之前的預期。”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副總裁顧裕敏告訴記者。
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江蘇省光伏產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在40%以上,但5月份開始,降幅明顯縮小,下滑趨勢收窄,到7月份,同比下降幅度已縮減至20%以內。
基于第四季度光伏市場大幅增長的預期,江蘇光伏企業紛紛重拾曾因金融危機而擱置的擴產計劃:江蘇大全集團萬州多晶硅項目一期正式投產、江蘇省泰州中盛光電簽下印度最大的光伏電站訂單,為印度一個大型地面太陽能電站工程提供1兆瓦太陽能組件……
不過,江蘇光伏企業出貨量之所以增加,更多的是因為季節因素。顧裕敏介紹說,有些國家的政策補貼是逐年遞減,所以越是到年末,很多公司都趕著在前一個年度完成相關項目,以得到相對高的補貼額度。
內需不足,給外國環保做小工
值得警惕的是,多晶硅作為光伏產業的基礎生產原料,在8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因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與傳統產業鋼鐵業同時遭到“點名”。而多晶硅價格也從2008年10月份開始急劇跳水,從峰值一公斤350美元下降至現在約70美元的價格,跌幅達500%。
對于光伏產業產能“過剩”一說,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過剩是暫時的,相對的,因為國內對于太陽能的需求還沒有釋放。
太陽能發電的途徑主要是在大中城市推進太陽能屋頂、光伏幕墻等光電建筑,在農村則支持離網式發電。但顯然,國內的太陽能項目建設需求還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上,據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介紹,江蘇光伏企業在國內建設光伏電站容量目前只有3兆瓦左右。
此外,雖然江蘇光伏企業產品98%出口國外,但企業苦于缺乏系統集成和總承包能力,缺乏出口信貸的支持,不能直接參與國外大型并網太陽能電站建設,嚴重受制于人,只能做著最低端的“小工”。“如果能從產品生產商向項目承包商轉變,將極大提高江蘇光伏產業抗風險能力,還會帶來大量訂單。”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內需刺激 效用幾何?
了解到,早在5年前,江蘇就已經開始著手建立光伏并網電站工程示范項目,如省委大院10kW光伏照明系統工程、鎮江和丹陽2個4kW的光伏并網系統、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300kW光伏并網電站工程,以及尚德光伏研發中心大樓1000kW光伏建筑一體化光伏并網電站等。近日,江蘇省又提出通過3年努力,力爭在全省建成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400兆瓦,其中,屋頂光伏電站裝機容量260兆瓦,建筑一體化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30兆瓦。江蘇省發改委有關人士還透露,江蘇第一批總量達220兆瓦的光伏應用項目已上報國家財政部,正在等待核準。
但光伏發電畢竟才剛剛起步,其中一個主要制約因素是成本。魏啟東說,江蘇光伏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主要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都還有提高的空間。“要降低成本,就必須從源頭上進行基礎研究,將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進行國產化。”
據測算,目前江蘇光伏發電上網成本約在每千瓦時2.15元左右,而目前水電、火電只要0.5元。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光伏并網的審批和操作程序涉及多個部門,太過復雜,僅光伏并網審批意見和購電合同就涉及到省電力公司等10多個部門審批,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加上國家至今未出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實施細則,種種因素客觀上制約了項目建設和并網。
政策扶持,從發電開始
“太陽能發電必須要有合理的利潤才能保證企業的參與。目前相關的補貼細則還在制定中。”江蘇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說。
據介紹,江蘇將通過向省級電網企業服務范圍內的電力用戶(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以外)征收一定比例的電價附加,建立省光伏發電扶持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貼光伏發電項目目標電價與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差額,爭取2011年實現地面并網電站目標電價(含稅)降到1.4元/千瓦時。還將開展光伏并網發電1元1千瓦時工程科技攻關及產業化示范項目,建立光伏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降本增效”的倒逼機制。同時,積極爭取免征增值稅和出口退稅等扶持政策,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分攤統收統支的政策。
不過專家指出,由于前期國內市場基數較低,加之后續配套政策的出臺及具體工作的實施需要一段時間,很難期望國內市場短期有一個暴發性成長。此外,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與國際水平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要真正打破為國外環保事業“打工”的局面,江蘇以及中國的光伏產業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