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特鋰電池材料公司從投資到生產出第一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只用了短短4個月的時間;
福斯特新能源公司從進駐宜春到生產出第一個高溫錳酸鋰鋰離子電池,只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
……
科技,點燃了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引擎,創造出了讓業界人士交口稱贊的“宜春鋰電新能源速度”。
科學制定政策,搭建了科技研發與人才培育的良好平臺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更何況新興的鋰電新能源產業!
除具有豐富的鋰資源外,我市在技術、設備、人才、管理方面都還十分欠缺。“上海、常州、深圳等地在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上,早已先走一步,且生產的鋰電池產品已進入市場。這些地方的企業擁有各自的生產技術,但在整個鋰電新能源產業上還沒有形成綜合技術優勢。”市科技局局長甘本新告訴記者。
如何在新一輪新能源革命大潮中積極搶占市場的制高點,成為擺在宜春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培育鋰電新能源產業,關鍵在技術。宜春必須把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科技平臺的搭建放在首要地位。”市鋰電新能源產業辦主任羅智勇說,“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后發競爭優勢。”
去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方面,企業進行鋰電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被列入國家級新產品和被評為省優秀新產品的,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給予支持和獎勵。對被批準為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
在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對市政府聘請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顧問和科技顧問,提供特殊津貼。對企業引進的鋰電新能源相關專業的博士、博士后、省級以上學術學科帶頭人和帶項目來我市創業的高科技領軍人才,視項目規模和科技含量給予專項補貼;
……
在系列優惠政策的激勵下,深圳福斯特新能源、深圳米朗電子等一個個擁有技術專利的國內知名鋰電新能源企業紛至沓來;
杜炬等一批國內有影響的鋰電新能源專家,被聘任為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顧問;
面向全國公開引進的3位鋰電新能源相關專業的碩士生,已投身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全國第一所鋰電新能源實驗本科班在宜春學院成功開班,宜春學院還設有省、市鋰電新能源研究所;全國第一個鋰電新能源學院在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順利掛牌,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還于去年9月開設了全國第一個鋰電新能源專業,招收學生110名。
將視野擴展到全國,技術與人才欠缺的宜春,天地頓時廣闊。
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奪取鋰電新能源產業未來競爭話語權
科技平臺的搭建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加上宜春全力推進產業招商,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投資的鋰電新能源項目紛紛落戶宜春,投資 10億元以上的項目多達11個。江特鋰電池材料公司、福斯特新能源公司已正式投產;聯威新能源、傅氏新能源、贛鋒鋰業等重大項目已于去年破土動工,一棟棟現代化的廠房正拔地而起。
在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形勢良好的基礎上,敢闖敢拼、善謀大事的宜春人將目光投向全球:引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鋰電池材料項目和大型動力鋰電池項目,在產業鏈的各主要環節,建立國內或國際一流的產品與技術研發、測試中心。
“在風起云涌的世界新能源產業革命中,既然決定做鋰電新能源產業,就要積極搶占技術制高點,奪取鋰電新能源產業未來競爭話語權。”羅智勇說,“鋰電新能源產品與技術研發、測試中心,就是一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所必備的、為企業服務的、將在整個行業內擁有話語權的機構,將對宜春參與行業標準制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專家分析,目前,我國鋰離子電池產能處于全球前三強,但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鋰電池的生產,還未形成具有規模競爭優勢的生產基地。這對于擁有國家鋰電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宜春而言,機遇之重大顯而易見。
為了搶占科技制高點,我市正積極與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在人才、技術和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交流,目前已經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
與此同時,我市還將啟動鋰電新能源產業科技專項經費,并爭取上級科技部門的支持;將依托國家鋰電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已落戶的鋰電新能源企業,掛靠外地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組建鋰電新能源工程技術中心;將在摸清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技術需求的基礎上,積極跟蹤國內外鋰電新能源前沿技術,有針對性地對外開展鋰電新能源關鍵技術招投標,盡快突破技術瓶頸,為產業化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