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浙江湖州結束的第二屆中國鉛蓄電池新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向政府建議,像對煙草一樣,從鉛礦開采、提煉開始對鉛實行全面的“專賣”。這位院士表示,鉛“專賣”可能是從根本上建立鉛的文明生產、減少環境污染所不可缺少的舉措。
近年來,關于鉛蓄電池行業,數千家企業,低小散居多,產能低下,污染嚴重。過去兩年,陸續爆發了6起造成社會惡劣影響的鉛蓄電池污染事件,給當地生態環境、民眾造成了較大的傷害。
據國家環保部應急辦副主任閆景軍介紹,從環保角度來看,2010年以來中國鉛蓄電池總體的產量和產能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在環保方面存在5個方面問題,一是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二是產業產能及環保布局非常不理想,三是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非常落后,主要指的是產量最大的動力電池這塊,四是環境污染治理的設施嚴重滯后,在行業檢查過程中有很多企業根本沒有任務環保設施,五是環境污染事件頻發,2010年有三起影響非常大的,2011年也有三起。
來自國家環保部2011年公開數據顯示,針對環保問題,2010年至今查處了1962家涉鉛生產企業,取締關閉的736家,自然停產和環保部門要求停產整治的企業有800多家。閆景軍表示,去年在第一輪整治時僅200多家企業在生產,當時有80家在建。截至到今年11月底,環保部門仍對除736家之外的1200多家企業持續加大監管力度。
今年,環保部門又取締了282家,所謂取締,就是徹底關門、吊銷營業執照。閆景軍表示,目前中國有412家涉鉛企業還在生產,扣除單純做再生鉛回收的企業以外,有319家在生產蓄電池相關產品。除了取締和整治外,目前在建的還有70家企業。即使整治力度如此之大,閆景軍認為,鉛蓄電池總體產能仍遠遠超過實際需求。
閆景軍表示,通過整治企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鉛蓄電池行業的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大規模的污染事件不再發生。
盡管,2011—2012年中國多個部門對鉛蓄電池行業進行了整治,但是在楊裕生看來,這只是亡羊補牢的第一步,并沒有真正解決污染的根源,“我們還不能理直氣壯地說,鉛蓄電池生產是"綠色環保"的。”
在楊裕生看來,當前在鉛冶煉、電池生產和再生鉛加工過程的管理還不夠完善,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他以回收環節為例,每年從廢電池回收200多萬噸鉛,如果回收率是85%,就至少有30萬噸鉛以各種廢物的形式進入環境。
作為鉛蓄電池行業的翹楚,天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科技創新是促進天能集團實現歷史跨越發展的催化劑,20多年來,天能集團之所以能夠從一家村辦小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其根本經驗就是科技創新這個催化劑不斷產生裂變反應,使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越邁越為堅實。
科技在鉛蓄電池行業內的作用巨大,這一點也得到了楊裕生的認同。他建議政府能夠加大對這一行業新技術研究的投入,在他看來,目前為部分官員存在藐視、輕視這一行業的偏見,而且在技術研究上,多年來基本未得到國家支持,與發達國家差距逐年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