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我國用五年時間發展多晶硅產業,已經解決了光伏產業一半以上的自主供應。但目前90%的企業已經停產,這個產業遭遇生存危機。
光伏上網電價征詢意見稿的出臺,似乎給了光伏行業當頭一棒。而這只不過是行業增添的一道新傷。
歐盟委員會宣布,自3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實施進口登記,加之歐盟對華接連提起的對光伏電池及光伏玻璃的反傾銷調查,國內光伏行業可謂遭到“雙面夾擊”。
就在幾年前,光伏產品因為是綠色的產品,光伏產業被國家定位為新興戰略產業,并在一夜之間規模變得很大,但這個產業卻沒有變得強大。如今遭遇嚴寒,顯然更會影響一部分企業家的投資步伐。
行業迷局
國外遭“排擠”,國內靠補貼
“我國用五年時間發展多晶硅產業,已經解決了光伏產業一半以上的自主供應。但目前90%的企業已經停產,這個產業遭遇生存危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伏產業聯盟主席朱共山說,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應該是扶優扶強,同時規范國際國內產業競爭市場環境。但國際市場冷風陣陣。
日前,歐盟委員會宣布,將自6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實施自動登記。此前2月28日,歐委會正式啟動了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玻璃的反傾銷調查。或將對涉及產品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新政策效應疊加,無疑將給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再加一道閥門。“歐盟這一次下狠招了,中國光伏企業已經很難逆轉不利形勢了。”天合光能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光伏行業遭到國外“排擠”已不是第一次,湖南神州光電能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華維介紹,2011年、2012年分別遭到了來自美國、歐盟、印度等國家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關稅懲罰,“這使得歐美市場已經極度萎縮,全行業只能集體轉向,將目光放在國內市場上。”
實際上,國內一直看好并多方扶持光伏產業,并就此推出了“金太陽”工程,湖南也補貼了十多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280兆瓦,估計今年都會建成完工。
業內人士透露,前兩年,湖南光伏企業多達一二十家,如今,真正運行的只有四五家,這兩年過得都不舒坦,“家庭電站業務幾乎沒有觸及,承接的企業發電工程也都是‘金太陽’補貼下的業務。如果不是靠政府扶持,估計都很難撐過去。”李華維介紹。
而“金太陽”工程2012年已經結束,“業內企業幾乎都眼巴巴地等著今年的補貼政策。此次意見稿真是給了行業當頭一棒。”李華維情緒低落。
業內聲音
肯定有配套補貼政策出臺
“這應該只是一個試探性的政策,主要是看業內的反應。”湖南追日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他介紹,此前因為有國家補貼,行業投資回報率一般為5—8年,而如果沒有新補貼支持,回報率將達10年甚至15年,“這樣哪還有資金敢進入這個行業啊,對行業簡直是致命性打擊,也就很難帶動居民自建電站發電。”因此,在該負責人看來,這個意見稿只是一個發端,接下來,肯定陸續有配套政策出臺。
而這也和李華維的看法保持高度一致。
股市連線
光伏板塊內憂外患 上市公司紛紛“戒光”
當國際市場冷風陣陣之時,國內政策低于預期,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一名券商人士也表示,分布式自發自用的補貼力度顯著低于預期,收益率嚴重偏低,表明國家對產業整合、促進成本下行的重視程度,高于對激活國內市場的重視程度,短期來看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廣面臨較大壓力。
光伏產業不景氣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少光伏企業也因此虧損連連,一些相關的上市公司甚至計劃“戒光”。
如以光伏產業作為主營業務之一的航天機電,2012年凈利潤虧損8.7億元。為此,公司開始剝離光伏業務。2月20日,航天機電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股權。
萬家樂也大刀闊斧的開始切割光伏產業。據公司公告稱,為控制和防范投資風險,公司擬退出新曜光電,終止對高聚光太陽能項目的投資。
“行業復蘇的基礎不牢固,光伏行業在2013年下半年才可能逐步好轉。”華泰證券相關報告也表示,2013年市場預計將繼續維持10%的溫和增長。
因而有專家建議,盡快全面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并積極拓展新興國家市場。
記者手記
但愿家庭綠色發電不是畫餅充饑
居民自建電站發電賣給國家,這事看著挺美,實則不太靠譜。
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住不起聯排或獨棟別墅,而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大屋頂,也就沒有安裝太陽能電板的硬件支撐,家庭綠色發電只不過是畫餅充饑。所謂自發自用的補貼價也不過是“海市蜃樓”。而想靠賣電賺錢也幾乎是零概率事件。無怪乎意見稿出臺后,業內直呼“又被政策玩了一把,鼓勵居民自發電顯然只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家庭綠色發電為什么會走得如此之踉蹌呢?
業內對此解釋為,國家對產業整合、促進成本下行的重視程度,已經高于激活國內市場的重視程度。
在此,我們不妨看看國外。2013年1月31日,德國公布了該國去年共有7.6GW新增光伏系統并入電網,大大超越原先制定的2.5至3.5GW的年度光伏裝機量目標,其推動力就是高補貼價。
清潔能源是未來世界能源發展的趨勢,但我國清潔能源從發展到實現大規模推廣及有效應用,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方向是又要經濟增長速度,也要低碳經濟,如何走好這根平衡木,這對未來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