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抑制光伏產能盲目擴張。提出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光伏制造企業應擁有先進技術和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新上光伏制造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2%。從宏觀層面來看,該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明確中國光伏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理順了當前光伏行業的問題之所在。但就具體數據而言,很多企業表示,這個目標對于當前光伏企業來說壓力非常大,甚至有業者驚呼,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就單晶硅電池20%的轉換效率,業界企業都表示有相當地難度。不但普通的單晶電池達不到這個指標,連諸多企業研發的高效單晶電池都望塵莫及。
當前,雖然晶龍集團研發的“賽秀”技術以成本低、易于產線匹配的技術優勢和高效率、高產能的核心競爭力,突破了SE電池“實現產業化難度大、成本高”的技術難點。但目前,該項技術最高轉換效率也僅能達到19.20%,平均效率才18.80%。
雖然在產能上能實現對成本與總體研發的把控,但英利集團也只能能對外宣布自主研發的第五代“熊貓”N型單晶硅高效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9.5%,顯然與20%還有一定的距離。
就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的指標,也僅尚德電力“冥王星”能達到,其轉換效率對外宣稱20.3%。
Pluto電池技術的關鍵改進之處在于,其在傳統的Pluto電池生產工藝中使用了類似于鈍化發射極和背面定域擴散(PERL)的高效電池技術。這改善了傳統的Pluto電池的背面設計,縮減了金屬/硅界面面積,同時也保持了剩余非接觸面積的良好鈍化。同時,尚德在工藝上也做出了改變,最小化了高溫的使用,這使得大多數的普通硅片可以采用高效工藝處理。
該光伏公司表示,轉換效率已得到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所的驗證,此外,預計未來6個月至12個月,轉換效率有望達到21%。
除尚德電力外,晶科能源Quantum系列產品中Q-1光伏組件已實現商業化規模生產。Q-1太陽能電池組件采用類單晶多晶電池片,綜合了單晶硅電池和多晶硅電池的優點,具備更好的晶體結構和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同時保持了較低的生產成本。Q-1組件中采用的電池片效率也只能達到了18.3%。
用“多晶”的方法制造出“單晶”的天威“神鳥”多晶硅電池,在年產能150MW電池生產線上電池平均光電轉換率也只能達到18%,最高轉換率達到1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