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轉移對接活動上周在鄭州落下帷幕,來自省內外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不僅成功達成了多項合作,企業家對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十分關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張進華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很好,電動汽車將引領汽車相關產業的變革,而技術突破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電動汽車將引發新變革
在這次對接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張進華對記者說,隨著新能源產業的不斷發展,電動汽車將在未來引發汽車相關產業的變革,以前傳統企業在研發上更多的是以發動機的排量作為一個平臺的體系進行規劃,而新的動力系統是以電池為核心,完全打破傳統的技術。從發動機到電池,動力系統的歸屬在發生變化。
同時,他認為汽車零部件行業也將面臨重組,未來超過三分之一價值的發動機和驅動零部件將逐步被電池、電機、控制等新零部件替代。他特別提醒汽車產業要提前做好準備。
技術突破仍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采訪中,張進華不斷強調技術突破仍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技術和工業基礎薄弱、投入少,目前我國電動汽車在基礎理論、材料、關鍵部件、系統、整車和裝備、工藝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均有差異,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張進華肯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但他認為目前以產業化為導向的創新工程可能難以實現核心技術的根本突破,會影響我國汽車產業長期競爭力的形成。
在比較了國內外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純電動汽車的技術水平后,張進華認為國內自主開發的混合動力汽車在節油率和可靠性上跟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其中商用車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但還是存在差距,混合動力乘用車差距更大;純電動汽車跟國際先進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燃料電池核心電堆技術差距也較大;動力蓄電池進步很大,單體電池性能上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成組之后在管理、控制等方面還是存在明顯差距。所以他提出,應該遠近結合來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
張進華表示,燃料電池和電池同樣重要,需要得到廣大企業的重視。國內燃料電池技術在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很多世界知名企業都計劃2015年將投放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將迎來產業化。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在燃料電池汽車上都有了一些計劃和進展,而國內只有少部分企業對燃料電池有比較深入的研發。
“切實創新共性技術研發模式是關鍵”。張進華認為,在初期技術創新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政府應承擔起重要的角色,并逐步建立起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力量和自主創新體系。在研發方面,實現共性技術研發由以引進為主向自主創新階段的轉變。
示范推廣是發展電動汽車的重要環節
針對我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張進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建議,政府應建立具有前瞻性、連續性的政策,給企業指明發展方向,提供可靠的保障。他還特別強調,政府要大力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扎實推進新能源汽車的試點示范,將示范推廣作為發展電動汽車的重要環節。目前“十城千輛”示范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效,25個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已經推廣了超過3萬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但是,在示范效果評價上我國與國外存在差距。因此,政府在做好示范試點的同時也要重視示范效果的評價,開展評價工作及新型商業模式專項示范和評價,進一步完善電動汽車標準體系、市場準入和產業管理的相關制度。
企業要在技術和人才培育方面加大投入,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縮小與國外知名企業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