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業計劃大賽由寧波市政府與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國家科技風險開發事業中心聯合舉辦,從2002年起每年舉辦一屆,今年為第8屆。
名字中的“霞”字就為不忘家鄉
張霞昌今年47歲,為芬蘭Enfucell公司首席技術官,入了芬蘭國籍。歲月在張霞昌身上留有明顯的痕跡,也讓他在一群年輕的創業選手中顯得更加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昨天,當拿著獎杯與100萬元的支票時,他顯得很平靜,說話不緊不慢。他按照“獲獎感言”的慣例,在感謝了各方面后,才真情流露:“今天,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衛星直播這次頒獎,不能讓我的家人分享在家鄉寧波獲得的榮耀。”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霞昌說:“我父母都是上海的普通工人,我出生在上海,祖籍是寧波北侖霞浦,從1歲到6歲都生活在寧波。爺爺給我取名時,為了讓我不忘記家鄉霞浦,就取了個‘霞’字。”
兒時的故鄉在張霞昌心里留下了解不開的情結。“寧波的媒體說我是寧波人,上海的媒體說我是上海人,芬蘭的媒體說我是芬蘭人,我就說我是地球人,但寧波是老家,絕對不會變。來寧波比賽,也是沖著家鄉來的。”
致力研究無污染無公害電池
1980年,張霞昌高中畢業,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生物技術系,本科畢業后被保送研究生。1989年下半年,張霞昌自費出國去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博士學位。他立下了“求學期間四不原則”,即“不下館子,不買衣服,不參加無意義的聚會,不進行悠閑游玩”,每天的學習時間通常超過10個小時。
一天,張霞昌在街上看見有一個男孩從電動玩具里取出兩節廢電池丟進“不可收回”的垃圾桶里,張霞昌連忙撿出放入“可收回”的垃圾桶中。小男孩好奇地問這是為什么?張霞昌耐心解釋:“如果把廢電池作為不可回收的垃圾處理,拿去深埋,這些金屬物質就會漸漸地滲入水和土壤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小男孩喊了起來:“那你去發明一種對環境沒有污染的電池,多好啊。”
從此,張霞昌開始著力研究開發這種無污染無公害的生物燃料電池。這時他已完成博士學業,留校工作。經過長達8年的反復試驗與完善,生物燃料電池終于通過了嚴格的技術鑒定,在市場上亮相。2002年這項技術被歐洲空間站用在火星的宇宙飛行器上,實驗表明,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可以節省能源,還能避免太空污染。
然而,生物燃料電池電壓較小,造價較貴,市場前景并不樂觀。2003年,張霞昌和他的團隊果斷調整方向,決定研發更便宜、更有市場前景的薄型柔性紙質電池。他和芬蘭同事鮑利斯一起創辦了Enfucell有限公司。2006年上半年,張霞昌為自己燦爛的人生增加了光輝的一頁——薄型柔性紙電池率先在全世界研制成功!
薄型柔性紙電池2007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6年八大最佳創新技術之一”,同年張霞昌又獲得鳳凰衛視等媒體評選的“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裝了紙電池,報紙將有動態影像
什么是紙電池?“這就是紙質電池,它采用一面鍍鋅、另一面鍍二氧化錳的薄層紙片作為傳導體,每片厚度不到0.5毫米,和紙一樣柔軟。上面的兩個黑點,就是正負兩極。”張霞昌從口袋里拿出一片厚薄大小都跟名片差不多大的“紙片”介紹說,“比如我們現在看的報紙只有靜態的文字與圖片,如果在報紙上裝上紙電池,你翻開報紙就能聽到聲音,看到會動的圖像。”
在“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頒獎典禮上,有人曾激動地宣布:“有了紙電池,以后筆記本電腦就可以非常輕便了!”后來還有人說:“紙電池的問世將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一次進步!”張霞昌糾正說,這是傳媒和輿論在得知紙電池問世時的普遍誤讀。“與普通的紐扣電池相比,這種電池的電壓為1.5V,成本極低(每張只要幾分至幾角錢)、材料環保,并且具有可作為日用垃圾處理等優點,尺寸和形狀靈活,易于應用集成。可以作為化妝品、智能卡、音樂賀卡、人體表皮藥物滲透膜、護膚品滲透膜、紙上LED、電子紙、傳感器和射頻識別標簽(俗稱電子標簽)等產品的工作電源,避免了傳統電池會產生的金屬、鋰及堿性化合物泄漏的問題。”
這種柔軟、廉價的電池會帶來巨大便利。利用它制作的電子標簽可以取代傳統的條形碼標簽,實現智能化。張霞昌舉例說,設想一下,在超市里,顧客只需將挑選的幾十種不同的袋裝食品和其他物品放在手推車里推到收款臺旁,每種物品包裝上的電子標簽都會對閱讀器發出信號,顧客付款后即可走人,無需工作人員,且防竊率是百分之百。
肯定會在寧波創立公司
張霞昌善談,也善于經商。他十分懂得如何將專利產品商業化、市場化,建立廣泛的網絡,贏取最大的利潤。如今在芬蘭的公司已經能批量生產紙電池,并有一定的銷售量。但張霞昌還是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回到中國來。
早在兩年前,就不斷有企業找到張霞昌,有的要求將紙電池用到自己的產品上,有的想投資他的研發項目。寧波企業想和他合作的也有不少。寧波有位服裝企業老總,為了能聯系上張霞昌,還專門學習了收發電子郵件。這次到寧波參加比賽,一些國內的風投公司都對張霞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過,作為世界領先技術(全球類似公司僅3家),政府對高新產業的支持力度,也成為他將公司從芬蘭遷到中國哪個城市高新區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在政府支持與風險投資之間,張霞昌更傾向于前者。而這次寧波國家高新區百萬元重獎“創業精英”,更堅定了他回中國創業的決心。
“這次來參加創業大賽是一次契機。我們肯定會在寧波成立一個公司來生產銷售紙電池。至于公司的規模會多大,那就要看我們前期能融到多少資金。”言談間,張霞昌流露出了寧波人式的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