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車:我們國家在技術上有哪些瓶頸,哪些已經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
任曉常:這個應該是很專業的問題,電動車在國家有兩個五年計劃的科技攻關,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電動車的一些相關技術,應該說某些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我們整體的集成技術上面,應該說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只能是接近,還沒有達到。我們電池跟國外的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在電機方面,應該這樣講,我們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國外也還有差距。
剛才講到我們的集成水平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是經過奧運會無數次示范,應該說驗證了我們開發的水平,已經有長足的進步。現在我們最主要的差距還是在技術上,我們的電池技術,我們的產品的集成的水平,和我們工業化產品的性能可靠性和國外的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目前我們整個產業的基礎應該說還是初步的產業化基礎,只能做一些示范,示范性的應用,還不能進入商業化的階段。也就是說電動車真正進入社會、進入家庭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
記者:您這個電動車是純電動車還是所有的呢?
任曉常:我講的主要是純電動的很多東西,燃料技術是超前的技術,以同濟大學團隊做了很大的工作,應該說我們也處于一個國際的先進水平,燃料電氣水平。但是燃料電動汽車離使用非常遠,現在的技術程度、價格和使用還有很長距離。應該說技術里面燃料技術是最高端的技術,燃料電動汽車是最終極的目標,但是現在只能做一些先導性的技術的開發。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混合動力,這個是在世界上屬于領先的產品,更重要是完全進入了商業化的使用階段,完全可以批量生產,而且用戶拿到手里面可以像常規的汽車一樣使用,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而我們目前國家還沒有一款車達到這樣的水平。
記者:這個就是剛才提到的技術瓶頸嗎,電動車的電池。
任曉常:首先是電池,電池我們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最近鋰電池是主要的一個方向,但是應該說還是做初步的研發階段,現在真正的還是衛星電池,我們的水平和國外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燃料的工業密度、可靠性,我們現在能夠保證1千只循環,或者3萬公里,但是我們至少要達到10萬公里。另外就是價格太貴了,國內大概是3元/瓦,也就是1千瓦要3千元,20千瓦要6萬元,現在40瓦的發動機可能也就要千萬元,而且這個可靠性還沒有要求。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也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優惠政策并不是說這個車已經可以生產了,現在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工運交通汽車進行補貼到時候公交系統來支撐。
從這個意義來講,公交在國家補貼的政策支持下做一些示范。但是這個東西是不太進行商業運行,買了以后用不起,養不起,當然基礎設施也不完備,所以這是制約了發展。
記者:用什么方法可以縮小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呢?
任曉常:主要的就是科技水平上還有差距,首先要加強科研,我們專家組也進行了很多次特此研討,我們技術研討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技術研究不夠,我們相關的研發也要投入,現在主要是靠科技部安排專項的資金,支持一些項目做。國外除了政府引導,企業做了大量的支持,甚至企業聯盟共同開發,這方面我們的差距還非常大。所以首先要加大科技的研發,加大科技的投入。另外就是產業,電動汽車產業和傳統的既有關系也有區別,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他由于整個動力系統,電池的產業電機的產業,電機的產業不是把工業電機裝在那里就可以,汽車的電機有很多特殊性,我們現在有很多電機廠都是小企業,大企業不屑一顧,小的公司從科技的力量來講是遠遠不夠,投入也遠遠不夠,生產各方面的條件差距非常大,相對來講這也是一個因素。
國家下一步也會逐漸重視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加大這些技術投入的支持,特別是風險投資,現在鼓勵一些創新的產業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相關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這非常重要。實際上新能源板塊為什么火,實際上很多人看好這個方向,這是國家下一步要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更多新能源的產業,從電池、電機、電動系統等等都要加大投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這里面也有社會的宣傳,讓公眾認識到要環保,要接受我們的車,改變消費者觀念,中國的消費觀念和國外不一樣。電動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從小排量開始,這可能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要有一條自己的路,從小的汽車開始,比工藝、比能量都不夠,可靠性也不好,不能支撐很大的系統,而且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小型車是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向,昨天法國和其他國家的介紹,這個主要的主導交通模式。
記者:從我們國內一些汽車實力來講還不如豐田、本田這類實力強,現在國內實行電動車聯盟,這個是好的方法嗎?
任曉常:這應該是說我們國家這幾年的經驗,現在發展到產業聯盟,比如重慶在科委系統里面成立了電動汽車的創新聯盟,同時由長安牽頭形成了重慶市的電動汽車產業聯盟,這兩個聯盟應該說國家單靠一個企業投入不夠,要靠每個企業聯盟起來,我們從技術創新聯盟來講,大家在一個聯盟里面大家互相共享一個資源,溝通一些系統項目,搭建一個平臺,做國際的交流,大家分享一些信息,甚至彼此了解各自的需求,通過交流彼此能夠提高研發的水平,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大家協同的研發,分享大家的經驗,這樣能收到投入小,但是有比較好的效果。
產業聯盟可以協同各個配套廠做協同開發,這樣相應的產應基礎構建了。我能給長安提供電池,知道長安的發展規劃,就知道主流的技術是怎么樣,這樣他今后生產10萬、20萬臺這樣就可以投入,這樣協同可以更快的形成產業的基礎,更快支撐我們的主機廠,這樣我們的主機廠才能做出更好的產品。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技術聯盟還是產業聯盟,是我們下一步技術方面主要推出的產學研研發的模式,這樣大大推進我們的技術創新。
記者:因為現在新能源車領域有很多分支領域,我們未來新能源車發展的路徑怎么樣,這發展的過程中哪些困惑呢?
任曉常:應該這樣講,這是國家一直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的技術路線怎么走,國家電動汽車總體專家組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國家有關部委也組織了專門的政策研究,可以這樣講,結合中國的國情和世界各大國發展的經驗,我們現在確定電動汽車是中國汽車業轉型的主導方向,這是做了大量的技術分析基礎上。
結合中國的國情,我認為這個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但是由于純電動汽車,由于相關的技術還不是非常能滿足商業化的需求,所以有很長的路要長,在一個階段是一個選擇,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過渡的方案,這樣做得好的話也能節能,也能減少污染排放,所以做一些中間的過渡路線也是必要的。
當我們電池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成本不斷下降,進入商業運營模式的話使用越廣闊,最近完成到純電動的過渡。在某一個階段可能是以哪一個方向為主,我們初級可能是以混合動力為主,可能20年、30年以后就是純電動車為主。目前國內比較現實的選擇就是混合動力。
記者:混合動力也有三種,參加我們輕混和中混在國際上應該是頂尖的,重混應該還有很大的差距吧。
任曉常:是的,輕混應該是比較簡單,這方面也比較成熟,跟國外水平差不多,但是真正電動汽車概念來講是電動汽車很初級的產品,嚴格來講并不能真正代表電動汽車今后真正的發展。中混現在做了一部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和國外還是有差距。重混更高的產品我們和國外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因為中國的汽車工業有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不再我們中國人自己手里,哪怕很多自主品牌的產品,發動機的控制技術,就是電機控制技術基本上是國外幫助做,我們出錢,他們出技術,核心部分在國外。所以核心技術的缺失保證我們做重混的時候受到很大的技術限制,為什么?因為這個混合程度越高要和發動機整體整合,我們不可能動這個發動機,不要對發動機做任何改變,這樣就不能做得深度,不能做很好的集成優化,只能做簡單的一些集成,所以我們的技術水平和國外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把純電動作為中國汽車轉型主要的方向來選擇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傳統的無法與別人比,或者比不過別人,我們可以跨過這步,主要的發展重點在純電動汽車上,在這方面做一個過渡路線。我們說輕混和中混相對來說難度要低一些及國內企業相對做得比較多一些,重混相對做得很少,核心部分就是發動機的技術不在我們手上,很難做一個深度。
這個很大的矛盾,國外的國資品牌公司有這樣的優勢,我們選擇這個優勢與國外比,選擇重混與國外比我們沒有優勢,所以我們劈開別人的成熟,綜合我們的成熟,這樣也許是一個比較適合的選擇。
記者:混合動力是走得比較短的一個階段嗎?
任曉常:應該從路線來講,這個取決于電池技術的成熟和電池商業化在時間時候能實現,這個時間越長混合動力的時間越長,所以長和短,是兩年、三年、五年呢?我們自己認為這個路線還是比較長,也許是10年、20年后混合動力才大批量的投入市場。我們原來估計傳統的內燃機汽車40年、50年能源耗盡,但是現在還不斷的有新油田發現,這其實也是一個方向,能源的供應對交通運輸的也叫血液,是很重要的威脅,能源的安全是重要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