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初現
“在深圳一地,就有幾百家生產企業,全國來講,應該超過1000家了。”曾志明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雖然鋰電行業剛剛發展沒有幾年,但是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曾志明就供職在北京安華聯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睹了這個新興的行業從產生到發展之后又迅速陷入混亂的全過程。
北京安華聯合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行業里也算是比較大的企業了,號稱是國內技術最好的磷酸鐵電池生產制造廠,主要開發、制造和銷售新型鋰鐵動力充電電池、鋰離子充電電池及其附屬產品,廣泛用于電動車輛(EB/EV/HEV/PHEV)、電動工具、太陽能、UPS、數碼產品等,產品出口到歐洲、北美等。
但目前,北京安華聯合同行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一樣,都在共同感受著行業發展混亂的痛苦。
如果以1992年索尼公司將鋰電池的商業化視為這個行業的起點算起。接下來成立的上千家企業中,則有相當大比例的企業只是投入50萬元左右資金、招來10多個員工、租賃一個辦公場地,甚至連一些起碼的生產設備還未購置完成就倉促上馬。
“這些企業的不規范操作,直接導致了產品利潤的下降,目前僅有少數的高端企業由于擁有穩定的客戶得以健康發展。”曾志明感嘆。
“2007年之前,很少有人意識到磷酸鐵鋰大有可為,但現在生產磷酸鐵鋰的企業超過100家。”天津力神副總裁許剛在對媒體談到行業的激烈競爭時也表示。“真正做得不錯的企業屈指可數。”
技術攔路
按照產業鏈,鋰電池分為電池成品和電池材料,電池材料又可分為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質。鈷酸鋰、錳酸鋰、鎳鈷錳鋰和磷酸鐵鋰都屬正極材料,為鋰電池技術的核心;負極材料則以石墨、固體碳粒為主;在正負極中間是電解液和隔膜。
而現狀則是,無論是鋰電池生產商還是電池材料生產商,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都寥寥無幾。
“行業最主要的問題還不是競爭無序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價格和技術。”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專注于新能源領域的分析師Linda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與美國、日本等國相比,中國鋰電池行業的技術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據了解,目前各國廠商也在加大對鋰電池的研究和應用,但鋰電池大電流易爆炸等問題依然尚未解決,而中國廠家在這方面的水平更為落后。
比亞迪是行業內發展比較快的企業,在技術上相較于同行也更有優勢。但比亞迪宣傳的技術優勢其實并沒有獲得所有同行的認可,曾志明就認為比亞迪的鋰電池技術并無新意,與美國同類產品相似。
一直關注鋰電池行業發展的風投業人士陳秋東也注意到了該行業技術水平較差的問題。
陳秋東指出,國內磷酸鐵鋰材料還沒有出現一家標桿企業,每家做的材料性能都是半斤八兩,要做出一般的水平并不是難事,但要把這個材料做好(尤其是看加工性能、穩定性以及高倍率放電性特性)的確不易。
資料顯示,國內有天津、山東、浙江(嘉興、湖州、金華)等地的數家電池大廠投入巨資做鋰電池材料,結果都無疾而終,主要還是技術問題解決不了。陳秋東指出,這跟找技術合作方有很大關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很多技術僅僅是實驗室技術,離產業化有很大差距。實驗室做出來的材料性能很優異,但到了中試階段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即使勉強過了中試關,到工業化量產階段,暴露出的問題會更大。并且,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
Linda指出,除了技術,動力鋰電池價格較高也是阻礙其迅速市場化的關鍵因素。
舉例而言,一塊電動自行車用的鋰電池價格在1500元左右,而目前一輛電動自行車的總價也不過2000元左右,因此,目前的電動車裝配的多是鉛酸電池。
“價格高的原因主要是產量小,沒有規模效應。如果能成規模地生產、銷售,這種成本的下降會很快的。”
殊途同歸,價格高昂的最深層原因仍然是技術的不成熟,從而導致了生產銷售的局限。
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為50輛純電動公交車投入運營提供了所需電池,其技術在行業內算是相對成熟的,即便如此,其總經理其魯也承認,“鋰電池的技術合成仍是一個難題”。在穩定性、生產一致性以及使用壽命方面,鋰電池的技術仍有待成熟。
群雄逐鹿
群雄逐鹿,究竟怎樣的企業會勝出?
一句話,技術為王。
談及企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曾志明僅僅說了兩個字:“創新”。指的自然是技術的創新。
Linda指出,走到最后的企業,一定是解決了價格問題和技術問題的企業。
技術之外,陳秋東考慮得更全面,他總結了三要素:成熟的技術、強大的資金和優秀的執行團隊。
陳秋東指出,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都不能缺少。沒有成熟化的技術,必然制約發展的速度,如果停留于實驗室技術,至少起碼還得2-3年的摸索,再則技術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畢竟磷酸鐵鋰材料和電池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行業也沒有統一標準,設備、原料、工藝等等現實問題都需要靠人去解決。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即使材料制造出來,相應的產能或管理跟不上,就會失去與大客戶的合作機會,對團隊關鍵技術人員激勵不夠,就會導致人力資源流失。沒有優秀的執行團隊,再好的技術也產生不了價值,這里所謂的執行包含了技術研發、生產管理、品質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對于初創的企業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企業的勝出離不開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正如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其魯所言,“我最關心的是,這個行業何時可以規范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