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化,既然符合科學發展和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上海就理應有所作為,力爭走在前列。從上海自身來看,作為一個能源、資源緊約束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要真正擺脫窘境、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必須著力開拓、利用和發展新能源。這是事關上海前途的大事,是上海走科學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
發展新能源產業,上海面臨著戰略抉擇。從調查來看,一是發展路徑的選定。如上海在第一輪光伏產業發展熱潮中,并未抓到先機,現在要后來居上,是再拼規模,還是走掌握核心技術之路,需要我們選擇。二是培育市場。新能源要產業化,必須大家接受、廣為使用,才能有市場,才能為產業化打好基礎。例如上海有200平方公里的屋頂,如果全部實行光伏發電,就可以滿足全市之用電需求,但要實現這個“夢”,決非易事,也需要我們研究。總之,我們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就必須深入分析、對癥下藥,確定正確的路徑,作出科學的戰略戰術選擇。
轉眼功夫,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第一輪熱潮迅猛退去:金融危機襲來,海外訂單瞬間減少大半;硅價格跳水,曾經囤積硅材料的企業傻了眼,造成巨額虧損。有人因此推測:80%的中國光伏企業熬不到2009年底,剩下的20%的企業,將迎接第二輪產業熱潮的到來。
潮起潮落之間,上海醞釀發力。今年3月份,我國頒布太陽能光電建筑扶持政策;6月,《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以及《上海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公布,太陽能光伏產業都擺在了十分重要位置。面對競爭的白熱化和市場的嚴冬,上海如何抓緊布局,尋找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突破口?
“規模比拼”失去意義
日前,記者驅車趕往無錫,從滬寧高速無錫機場出口不遠,SUNTECH尚德的巨大太陽能發電幕墻映入眼簾,陽光盡情地傾瀉在上面,正轉化為源源電能。
“這個發電幕墻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的,有6900平方米,裝機量710千瓦,1小時能產生710度電,足夠供公司總部大樓用電,而且實現了低壓并網。”尚德公司總裁助理劉志波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一樓展示大廳里,記者看到發電幕墻的監控系統:紅色的發電功率指示線,隨著陽光的強弱產生實時變化,在下午1點半左右達到當天最高。監控系統旁,擺放著尚德的各種光伏電池最新產品,包括全球最高效的、轉化率達19%的單晶光伏電池;外觀優雅,方便各類樓宇使用的硅薄膜發電幕墻玻璃;安裝簡便,大方耐用的新型“JUST ROOF”屋頂等。
數字顯示這一國內龍頭企業的實力:2008年,尚德實現產量近500兆瓦,今年計劃突破700兆瓦,而產能已達到了1000兆瓦,就是說,今年可能還將有300兆瓦的產能將會被放空。
放眼全國,2008年,全國光伏電池產量接近2500兆瓦,而僅僅江蘇就占去了70%左右的產能。就領軍企業而言,除尚德之外,江西賽維、中電光伏、天威英利、CSI-阿特斯等企業在2008年下半年之前都蓬勃發展,產能達到幾百兆瓦以上。相比之下,上海目前的產量只有100兆瓦。按產業規劃,上海到2012年,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達到500兆瓦,高效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產能達到1000兆瓦,即使能實現這個目標,在全國而言也毫無規模優勢可言。
作為上海研發生產太陽能光伏產業企業,航天機電總經理左躍告訴記者,上海沒有在第一輪發展中跟上腳步,如今在實用技術、融資模式、市場銷售網絡等方面存在差距,確實要好好琢磨未來發展的突破點。
“彎道超車”另辟蹊徑
已失去先機的上海光伏產業欲“彎道超車”,必須另辟蹊徑,才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抓住機會。
定位于研發中心,是一條戰術路徑。“技術并不落后,但產業化差距太大”,這曾是不少人對于上海光伏產業的評價。既然“技術不落后”,借助上海吸引人才的優勢,就能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抓住技術研發這個龍頭。
左躍告訴記者,依托航天空間電源所,航天機電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開發和設備研制上有一定優勢。航天應用,是太陽能產業的先導,目前,航天機電正在開展太陽能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承包、技術中介、技術入股等等,并與多家科研機構及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平臺。
國內領先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江西賽維總裁佟興雪也曾表示:“可把關鍵材料、關鍵技術放在上海”,賽維已在江西建了一個近千人的研發團隊,但不排除在上海另設研發中心。
融資平臺也是發展方向。劉志波告訴記者,上海寸土寸金,沒必要再去刻意強調產業規模,但上海有德勤等四大會計事務所,還有眾多金融、投資機構,這種優勢無可比擬,今年尚德的投融資公司就“落子”上海。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將會在未來把這種資本平臺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上海市場的巨大示范作用也是太陽能光伏企業所看中的。高樓林立的上海具備展示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大量三維空間。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說,“高樓玻璃幕墻一旦與硅薄膜產品結合,可以變成太陽能發電幕墻,視覺上像茶色玻璃一樣,而成本只比普通玻璃幕墻貴20%。”除了垂直平面之外,上海也有望推行“屋頂計劃”,在水平維度上搭建起一個太陽能發電的示范空間。這種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普及應用,將會對太陽能光伏產業帶來更深層次的推動。
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成本不低,但如果相關的發電功能化建筑構件研發和制造做好了,理順了,對于城市形象、節能效果、形成產業以及在全國的推廣示范效應是巨大的。到那時,上海將成為全國太陽能產業的一塊福地。
起步需要“政府推手”
太陽能是高新技術行業,在產業起步階段,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良好機制以及搭建投融資平臺,是難以做大的。
回望第一輪光伏產業發展之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CSI—阿特斯等等,能成為一顆顆升起的民營企業明星,它們的“幕后英雄”,當地政府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無錫尚德起步之初,對創業資金的需求量較大。當時無錫市政府給出了一條“有點出格”的政策:支持國有企業對“經論證可行的項目”進行風險投資。經市領導出面協調,5家國企完成了對尚德的5000萬元資本注入,成為尚德股東。
初出茅廬的尚德是脆弱的,可從2001年到2005年,無錫市共為尚德爭取到了包括國家、省、市三級的11個項目,至關重要的是從2003年到2004年,無償撥付尚德支持資金3700萬元。沒有這些,尚德不可能馬上上第二條、第三條生產線,更不可能把握住2004年迅速升溫的德國市場。
2005年,尚德進一步擴張需要海外融資時,“國有股退出”成為上市的前提。再一次,無錫市政府展現了不俗的胸懷和遠見:“尊重企業創始人的價值是我們的初衷,風險投資在實現目標的同時,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去獲得控制權。”國資能夠豁達放手,實現順利撤出,成就了尚德的資本市場再生。
對上海來說,如何為太陽能企業提供最好的發展環境呢?光伏產業的第二輪發展與第一輪已經有很大不同,“民營擁有一定技術”———“借助國外市場紅火盈利”———“實現海外上市”———“進一步做大規模”的路徑已告一段落,因此,政府的服務的具體措施、方式或有不同,但“因企制宜”,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應該是不變的原則。
據了解,上海市政府也已出臺了相關政策:設立支持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對于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研發費用,按150%稅前加計扣除等措施。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同企業所碰到的問題有很大不同。例如,以研發薄膜電池生產線的高新技術企業曙海太陽能目前就在融資、稅收優惠、設立工程中心等多方面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而交大泰陽公司總經理朱元昊認為,對于光伏電池生產企業而言,目前政府對于用戶的激勵措施最重要。而要讓政策扎實落地,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不懈努力。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