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想到陽光除了燥熱,你還能想到什么呢?
8月2日記者從高新區獲悉,填補四川省空白的“納米磷酸鐵鋰項目”已經完成中試,并形成600噸/年的生產能力;而納米磷酸鐵鋰正是制造高品質蓄電池的重要原料。
它是蓄電池的關鍵
前幾天成都的高溫讓市民大呼受不了,而在未來,灼熱的陽光其實可以變成你的家用型免費能源,前提是只要你擁有儲能容量足夠、性能穩定的蓄電池以及能源收集裝置就行了。而這種蓄電池的生產,依賴于它的重要組成部分——磷酸鐵鋰的精品化。
“所有的電池都是由正極、負極和電解液構成;而磷酸鐵鋰就是最重要的正極材料。通過風能、太陽能發的電其實是很不穩定的,對蓄電池的要求很高。由納米磷酸鐵鋰作為正極生產的高品質蓄電池,容量充足、性能穩定,可以實現無記憶的淺充淺發,特別適合家庭使用。”“納米磷酸鐵鋰項目”負責人黃銘向記者介紹。
填補四川省空白
記者昨天從四川省科技廳了解到,“納米磷酸鐵鋰項目”填補了我省不能大批量生產質量穩定的磷酸鐵鋰的空白。該項目采用了全世界目前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解決了現在國內外均采用傳統方法生產的磷酸鐵鋰成本高、污染大、批量生產以及比容量難以控制、量產小、質量穩定性差等重大科技攻關難題。該項目產品用于鋰動力電池,具有比容量大、高放電功率、可快速充電且循環壽命長、穩定性高等優點,在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
明年產值可達10億
記者了解到,在鋰動力電池產業鏈中,市場容量最大、附加值最高的就是作為正極材料的磷酸鐵鋰,占鋰動力電池成本的30%以上。據最新統計,目前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商上百家,實現批量生產的企業近20家,國內的實際產能不足1200噸。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球磷酸鐵鋰的實際需求量超過15萬噸,供需缺口在10萬噸以上。而根據我國《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中國市場情報中心(CMIC)預測,2012年需要5萬噸磷酸鐵鋰,2015年需要25萬噸,2020年需要76萬噸磷酸鐵鋰。
目前,位于我市高新區的“納米磷酸鐵鋰項目”已經完成中試,并形成600噸/年的磷酸鐵鋰材料生產能力,到今年底明年年初將形成3000噸/年的生產能力,屆時的年產值可以達到12-17億元(按目前國內同類產品價格計算);預計到2014年將達到年產10萬噸的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