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在臺上演講
9月6日下午應江蘇省泰州市科協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來到泰州,為泰州市委中心組作了主題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專題講座。泰州市委書記張雷、市長徐郭平等泰州市領導,市級機關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市新能源重點骨干企業及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聽取了報告。泰州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繆志紅主持報告會。
哥本哈根會議只是逗號
作為總理顧問團成員,杜祥琬參加了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于是,話題就從哥本哈根會議開始。“大論壇、大集市、大戰場,這是哥本哈根大會留給我最深刻的三個印象。說是大論壇,那是因為會內會外、書面口頭,大家都在談氣候,講綠色和低碳;說是大集市,那是因為會場上川流不息的企業家,都在尋找低碳和綠色帶來的商機;說是大戰場,那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就節能減排問題不斷向中國施壓。在這場氣候大會上,政治博弈、經濟競爭成了新焦點。”杜祥琬說。
數據表明,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1950年,在人類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總排放中,發達國家占95%;1950年到2000年間,發達國家仍占77%;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發達國家還在消耗70%的全球能源。在這樣的事實面前,發達國家卻要發展中國家承擔過多的減排責任。對此,杜祥琬形象比喻為:“這是讓用柴火取暖做飯的農婦和資本家一起‘責任共擔’。”
杜祥琬說,我國主動作出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承諾,不僅是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態度,更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真正走科學發展之路的內在需求。“哥本哈根只是一個逗號,要真正實現節能減排,中國還在練內功。”
能源戰略核心是低碳
我國主動承諾的降低碳排放強度靠什么來實現呢?杜祥琬認為,主要靠三種途徑:一是節能、提效,降低能耗強度,可降低26%~30%的碳排放量;二是發展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可降低8%~10%碳排放量;三是通過化石能源潔凈化,可減少6%~7%的排放量。
目前,我國正推出6大能源發展戰略,核心為綠色低碳。包括:強化節能優先、總量控制;煤炭的科學開發和潔凈、高效利用;天然氣成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發展水電,同時大力發展非水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核電;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效安全(智能)電力系統。
杜祥琬說,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成為中國能源的綠色支柱。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已由補充傳統能源,提升為替代型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
泰州把新能源作為重點產業,杜祥琬認為前景很好。但他建議,新能源中的風能、太陽能,應注重技術創新。其一,提高風力發電的經濟效益。其二,降低太陽能光伏、光熱的發電成本。其三,由于風能和光能都是間歇性的能源,由它們產生的電能如何有效安全地并入電網也需重點研究。現階段,為了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構建智能電網、發展儲能技術。
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
就中美之間的經濟發展,杜祥琬講了一個段子:今年的中美戰略對話上,一位美國部長建議中國最好放棄自主創新,“你們這么大的國家,靠自主創新是不實際的,你們應該用美國的技術。”“對他這番言論,我們是絕對不能同意的。現階段,在新能源產業上,全世界各國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如果不搞自主創新,永遠跟著先進國家走,就永遠走不到世界的前列,也不會有自己的突破,不會占領戰略高地。”
杜祥琬感慨道,現在許多歐洲國家的實驗室,都在研究太陽能電池的新材料。“哪個國家率先在技術上有了突破,研制出新材料來制造太陽能電池,技術上可行,價格又便宜,就會一下子打開全球的市場,贏得整個未來。”
杜祥琬建議:“政府一定要支持自主創新,要鼓勵企業把跟蹤型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型的發展模式,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中國人必須用自己的腳走自己的路,創造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綠色低碳能源戰略是這條道路的要素,這條道路的創新,將是中國對人類作出的最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