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久前工信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3960億元,規模接近去年前三季度水平,同比增長67.6%,高于去年同期26.6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工業投資40.7個百分點。在電子信息產業諸多子行業中,新能源電池是投資最多、增勢最突出的領域,上半年投資金額為728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
多因素催生動力電池“熱”
瀏覽國內多家電池企業網站,發現不少企業都是在2008年左右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這一年正是我國開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給予越來越大的支持,包括資金補貼、政策傾斜等。
“我國根據自身能源特點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方向是正確的,電動車肯定是未來趨勢,因此企業資本比較活躍,在這方面有較多投入也很正常。”中國電池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說。
出于對市場前景的憧憬,原本生產單體電池的企業開始上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部分投資機構也紛紛向這個新興行業一擲千金,諸如比亞迪這樣的整車企業也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新能源戰略,出臺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例如,2010年,由江蘇省科技廳倡議,春蘭清潔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省內動力電池骨干企業,以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的“江蘇省動力電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江蘇泰州成立。
“一些企業是為了獲取國家補貼,或享受土地、資金等方面的扶持,而投資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的。”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咨詢組組長、總工程師王秉剛說。記者在對部分電池企業的調查中發現,確實涌現了不少在國家力推新能源汽車發展之后,才“半路出家”的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
散亂現象突出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到底有多少家?投資規模有多大?記者采訪了幾位電池行業專家,他們紛紛表示“不好統計”,其原因就是目前這個行業散、亂。
不可否認,這個行業內的確有一部分真心想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企業。如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創辦于1997年的電池企業,總資產已經達到60億元。其目前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處于領頭羊地位,今年成功通過了動力電池的TS16949認證。該企業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力神已經與國內外20余家整車企業合作。未來還將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然而,類似的企業,在這個行業為數并不多。
總體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存在較突出的盲目投資現象,呈現出企業數量多、生產規模小、投資分散的特點。中國電池行業協會一位專家說:“我國正在或宣稱生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企業至少有500家,其中不少是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下的作坊式企業。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同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很高。據國外相關分析,未來5~7年,除中國外,全球成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只會剩6~8家。”
為了分得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杯羹,不少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資。一些企業在得到當地的土地和資金補助后,并沒有真正把物力財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發上。
一些投資機構從擁有相對成熟技術的企業挖人,根據已有技術,全盤復制,另擺舞臺唱戲。更夸張的是,某些企業原來所在的行業與電池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一聽說新能源汽車領域前景可期、有利可圖,立即不顧自身基礎匆忙進入。
“簡單購置一些儀器和原材料就開始大搞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這種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電池行業協會上述負責人說。
目前產能超過實際需求
電動車商業模式研究學者謝子聰表示,目前我國電動汽車銷量非常有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的產能大大超過了目前的市場需求。不僅對企業經營不利,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在電動汽車充換電之爭尚未塵埃落定之時,就貿然投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是有一定風險的。謝子聰說:“如果將來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確定是電網主推的換電模式,到時將有大批電池企業被淘汰出局。”
中國電池行業協會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盲目投資的做法實在讓人擔憂,大浪淘沙之后必將有很多企業吃到苦頭;另一方面,投資巨大卻少有產出,原因實在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