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已經進入了拼配置的年代,大屏幕就不說了,動輒幾個G的CPU、雙核以及上千萬像素的攝像頭。這些高配置給手機帶來高速運算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耗電要求。智能機的電池普遍不耐用,已經成了智能機最大的弱點。
對于經常出差的商務人士來說,經常會遭遇這樣的尷尬狀況:正和大客戶談合同,智能手機卻沒電了;旅途中需要用拿手機談業務、預訂機票酒店,但是很快沒電了……提高電池續航能力,將是未來智能機技術發展的永恒課題。
手機超薄VS電池越厚
目前,手機市場最大的一股風潮,就是超薄,最薄的智能機已經可以做到7毫米左右厚。從實際效果看,手機是越來越美觀了,但是大多數超薄機都是不怎么耐用的,很快就沒電了。三星9毫米超薄的Galaxy II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一直在玩機,可能剛剛充滿電的手機一個上午就能耗完全部電量。一般的智能機普遍把電池容量設計為1300-1700毫安左右。如果低于1000毫安,像外觀很華麗的某款夏普手機,電池配置只有950毫安左右,甚至有的時尚款僅700毫安,這樣的手機是很不經用的。
提高電池續航能力的一個方法,就是提高電池容量。聯想樂Phone P70智能機,主打的就是超長待機,通過配備2000毫安的大容量電池延長手機的續航能力。實驗室測試表明,最長能夠實現529小時的聯網待機時間,以及連續通話17小時。當然,這些數據還與用戶所在網絡狀態和用戶使用習慣相關。
不過,在手機越來越薄的趨勢下,提高電池容量必然造成手機機身變厚,這的確是個矛盾。有些超薄手機在電池上采用了扁平式的設計,盡可能增加電池容量。
智能應用VS節能技術
考慮到智能機耗電的問題,很多電池節能技術已經開始應用進來。比如,目前流行的是大多數Android手機采用的高通推出的“雙核”芯片,一方面加快了手機的處理速度,另一方面也減少了電池能耗。實測的確是較為省電。
此外,其它節能技術同樣引入。比如,P70的 “智恒”節電技術吸收了筆記本的電池管理方案,能夠智能審查、改善電池的健康情況,依據剩余電量優化電源分配等。
但是,而實際測試表明,省電技術還是難敵手機連續開機上網等比較耗電的行為。只能說,這是未來省電技術升級的方向。
高清屏幕VS省電材質
在追求精致的“智能機時代”,1280×960這樣的超高清手機屏幕已經在智能機領域出現。一開機,映入眼簾的手機屏幕最為讓用戶關注,手機好不好先看屏幕清晰不清晰。iPhone 4為何受歡迎,跟它采用的屏幕精度比較高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由此帶來的電池續航能力困擾,就是高清屏幕普遍耗電多,電池不耐用。早年,飛利浦手機曾經被認為是“待機王”。但當時他們采取的措施是犧牲了屏幕精度而達到省電的目的。比如當時很多手機采用TFT液晶屏,而飛利浦手機則采用比TFT屏更省電、但是顯像效果較差的其它屏幕。
顯然,這種模式在如今已經很難獲得市場認可。但既要屏幕清晰度高,又要能夠省電,這的確是個難題。
玩機習慣VS減少開機
上網、游戲,哪怕是發短信都需要開啟手機屏幕,此時是最耗電的一種狀態。以iPhone 4為例,如果一直開機上網,電池很快就會耗完。而如果只是拿來通話,很少開啟顯示屏來上網、聊QQ、發短信,在通話數量不多的情況下,iPhone 4的待機時間甚至可以達到3天以上。
很讓人矛盾的是,在智能機時代,“玩機”是不可避免的。不“玩”智能機,簡直就是浪費,沒有把智能機的功能發揮到最佳。只能說,盡可能減少使用屏幕的機會,需要時才開啟。
3G上網 VS 無線WiFi
智能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上網。上網也是很耗電的一種行為。如果考慮到“節能”,則無線WiFi比3G上網更為省電。
通過手機3G上網,手機會不斷地與外界基站進行信號連接,尤其如果在持續移動當中(比如在車里、地鐵里等),特別容易耗電;如果采用WiFi方式,耗電量會好很多。同樣的道理,雙卡雙待機比單卡單機更為耗電。
不過,令人兩難的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WiFi的,而且即便有WiFi,有些帶寬不夠的熱點,下載還很辛苦,也同樣耗電。
野外用機 VS 太陽能充電
太陽能充電曾被很多國產手機乃至山寨機當成重要的功能,在電視購物當中宣傳。但實際情況是,充電效果并不見佳。以夏普為代表的品牌發布的太陽能手機,已經將太陽能充電技術提升到更高層次,光照一小時左右,手機可以使用10分鐘左右。
不過,實際使用表明,尤其是對于在外面只有光源、沒有電源的地方使用手機而言,充電1小時才能使用10分鐘,對手機待機而言簡直是杯水車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