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石能源逐漸枯竭、環境代價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中國新能源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開始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作為太陽能光伏電子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行業標準不健全的瓶頸制約,正遭遇標準之痛。
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發展頗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已高達2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的30%以上。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光伏產業步入穩健發展期,太陽能光伏電池成本的降低,推動了光伏電池向工業和農村電氣化應用領域拓展。
2008年以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訂單縮減、業績有所下滑,不過,受國際、國內的市場拉動以及國內相關產業政策的推動,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出現了快速增長。其中,光伏產業的基礎材料多晶硅產量已突破4000噸,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200萬千瓦,居全球首位。但是,當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整體水平,尤其在事關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裝備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等諸多方面,與技術領先國家相比較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光伏產業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
作為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江蘇省擁有常州天合、無錫尚德等一批世界級光伏企業。然而,即便是這些企業的產品,也必須將樣品呈送到歐洲進行標準認證,而檢測認證的周期往往長達10個月甚至一年。
“我省大部分光伏產品仍然需要送到國外機構去檢測和認證,既浪費錢,又耽擱時間。”江蘇省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主任許瑞林表示。目前,江蘇省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98%以上銷往歐美國家,其中歐洲占82.5%。
據介紹,當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際通用的光伏模組檢驗標準分別為美國的UL標準以及歐盟的IEC標準。我國光伏產業至今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標準和檢測機構,造成市場不規范,企業間不正當競爭頻出,市場相對混亂;同時,國外光伏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不需要進行任何機構的監測,關稅也幾乎為“零”,反之,我國光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卻要經過嚴格的監測,并取得認證資格,導致我國光伏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明顯降低,與技術領先國家競爭手段匱乏。
綜觀我國光伏行業,標準之痛實乃根植于整體全面的不足。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報告表示,中國光伏產業在國家戰略層面缺乏系統完備的“頂層設計”,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和設備有待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雖已出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法規,明確了未來發展的長遠目標,但在涉及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裝備等方面,所需攻克的關鍵技術、突破方向、發展路徑等尚未提出明確目標;在涉及光伏并網發電問題方面,并網及運行管理行業標準、并網價格以及系統維護等缺乏相對完整、系統的管理辦法和政策細則。
(編輯全球電池網)
